2007年1月16日,吵吵嚷嚷多年的中國農業銀行股份製改造終於解開麵紗。股東隻有兩個,那就是中國財政部跟財政部控股的中央彙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兩個股東各持股50%。一直對中國銀行業最後一塊肥肉虎視眈眈的外資銀行一下子傻眼了,這不是中國政府100%控股嗎?
2年前,中國的經濟學家、政府官員以及一些憤青年輕人義憤填膺聲討政府賤賣銀行的時候,當時身為高盛掌門人的保爾森正在北京實施他的“漢克計劃”,聯手美國運通等集團,花37.8億美元進入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這也是保爾森在高盛實施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個“漢克計劃”項目。
進入工商銀行之後,保爾森向工商銀行兜售了“7+1”戰略合作項目,工商銀行的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產管理、不良貸款管理等都交給高盛指導,在40多次研討會,10多次專題講座後,高盛派到工商銀行的專家們掌握了中國最大銀行的全部核心機密。
農業銀行也是高盛為首的歐美財團們一直盯著的肥肉,這也是中國四大商業銀行最後的改革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農業銀行的網點遍布中國大江南北,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個鄉鎮都能看到農業銀行的網點,在終端製勝的今天,農業銀行的網點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
農業銀行也是保爾森當初跟中國官員接觸過程中,一直納入“漢克計劃”的一個大項目,沒想到中國政府最後是完全將股份掌握在自己手上。高盛的“漢克計劃”沒有實現。身為美國財政部長決定出來給中國政府提提醒。
2007年3月7日下午,剛剛飛抵北京的保爾森在北京首都機場,跟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舉行會晤,雙方就5月23日—24日將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準備工作進行了磋商。
磋商在友好而熱烈的氣氛中進行。
最後商定: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圍繞創新和教育、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兩大方麵的內容開展。為了爭取更多實質成果,保爾森前不久親自指派有著豐富談判經驗的前美國貿易副代表阿倫·霍爾姆出任美方首席談判代表,負責實際參與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第二輪戰略經濟對話。
第二天,保爾森在上海的期貨交易所出現,身為財政部長的保爾森選擇在交易所出現,背後頗有深意。在交易所,保爾森毫不掩飾對中國改革的失望:“美國所倡導的開放政策和市場化原則與中國領導人所奉行的平衡與和諧發展的理念相似。我們的政策分歧點不在於改革的方向,而在於改革的步伐。”
保爾森的演講很動情,聲稱自己親眼見證並親身經曆了中國金融業的進步,過去10年間,中國的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一通煽情之後,保爾森話鋒一轉,說市場會更好地將資金投放到最具活力的經濟部門和企業,政府的作用應該是為整個市場製定規則,並確保其得到遵守,而不是進行具體的投資決策。
“單單通過國內的調整,中國也能在金融改革方麵取得進展,但如果允許外資參與中國的金融市場活動將會加快改革的進程,並使其帶來的穩定和繁榮得以早日體現。”保爾森毫不掩飾自己在為以老東家高盛為首的華爾街投行叫屈。其實在到中國之前,保爾森在華盛頓經濟俱樂部就放言,美國在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擁有較大的比較優勢,應該推動其他國家開放這個市場,尤其是中國。
隨著魯賓、弗裏德曼以及保爾森步入華盛頓,越來越多的高盛人走向權力之路,當然也有從權力之路走向高盛的,一條高盛通往白宮的旋轉門已經打開,這條路上不僅僅可以讓高盛在美國暢行無阻,在全球各地,誰能跟白宮過意不去?
一長串的名單:
金融部門總裁加裏·金斯勒,曾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
首席運營官約翰·塞恩曾任紐約證交所主席。
運營副總裁羅伯特·傑弗裏曾任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
投資銀行部副總裁菲利普·墨菲現任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財經委員會主席。
高級副總裁安德魯·安帕現任紐約市經濟發展局局長。
副總裁馬裏奧·德拉基現任意大利中央銀行行長。
歐盟3位反托拉斯專員馬裏奧·蒙提、彼得·薩瑟蘭和卡雷爾·梵·米埃特均出身高盛。
旋轉門後,還有一批我們不熟悉的高盛人在行走,有一天他可能就出現在我們麵前。
7.漫長的流血仕途
約翰·懷特黑德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個大畫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