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斯,我們應該將傑潤收購過來。”懷特黑德已經思考很久了,現在是高盛將傑潤收購過來的時候了。
傑潤的稅收問題已經解決,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國際形勢對傑潤很有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政府依靠擴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回升,以微電子、新材料為首的工業開始興起。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卡特坐上美國總統寶座之後,美國的對外貿易出現逆差,工業的利潤增長出現瓶頸,政府繼續推行擴張性財政政策,但在沒有工業利潤的支撐下,國內的通貨膨脹越來越嚴重。加上伊朗爆發革命,伊朗和伊拉克開戰,石油日產量銳減,油價驟升,從每桶14 美元飛漲到近40 美元,油價的飆升引發了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給低利潤的歐美工業帶來沉重的打擊,通貨膨脹正在將歐美工業國家推向經濟衰退的深淵。
懷特黑德非常清楚,在通貨膨脹失控的時候,傳統的投資業務諸如債券、股票包銷業務、證券銷售業務基本無利可圖。高盛如果將傑潤買過來,開展商品業務,尤其是開展儲存保值商品就能夠賺錢,這樣一來,高盛就有了證券交易業務跟商品交易業務兩條腿平衡走路了。
一直依靠投行業務生存的高盛走到了十字路口,美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已經很厲害了。懷特黑德跟其他合夥人一樣,希望政府不僅能夠做到繼續控製通貨膨脹,還能夠成功消除通貨膨脹。卡特總統已經無能為力,這個時候懷特黑德的老朋友裏根在總統競選中獲勝,作為裏根私人顧問的懷特黑德看到了希望。不過裏根總統調整經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現在如果能夠把傑潤收購過來,那麼在通脹價格上漲期間,高盛就可以從事商品交易,通過傑潤的利潤來彌補投行業務等待轉機期間的損失。
萊文也看到了傑潤的前途,一個隻有1億美元資本的公司,居然能夠在貴金屬一項業務中賺取6000萬美元,當年高盛2.72億美元的資本才賺了1.5億美元,而傑潤的職員不到高盛的1/5,低成本高利潤,收購,一定要拿下。
然而,並不是所有高盛合夥人都能看得這麼遠的。
反感通貨膨脹的合夥人馬上以對傑潤缺乏了解,不能作出合理的內在價值判斷為由反對收購傑潤。當懷特黑德提出傑潤家族的報價是1.2億美元的時候,合夥人起哄說這個價格太貴,幹脆高盛自己成立一個商品流通部門得了。
懷特黑德有點想發火了,這群笨蛋!但他壓了壓火氣,開始給合夥人講道理。所羅門兄弟已經被菲利普兄弟公司收購了,菲利普兄弟是商品交易商老大,所羅門兄弟本來就是高盛的對手,高盛再不抓緊時間壯大自己,就來不及了。自己組建商品交易部門,耗費的財力就不說了,這麼短的時間上哪兒找人去?收購傑潤才是高盛通向商品交易市場的捷徑。
說服了合夥人之後,高盛成功收購了傑潤。
魯賓,就是那位一直希望跟白宮走近一點的小夥子被派到了傑潤。
萊文選擇魯賓執掌傑潤大權,是認為這小夥子很能琢磨問題,一直在思考賺錢的方法。用人就是做生意,這是萊文的原則。
魯賓一到傑潤,萊文的老朋友傑克·傑潤就從董事會主席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不過在收購談判的時候,高盛還是給傑潤的合夥人留了6個合夥人名額,和一個管理委員會委員的席位,高盛這是給魯賓留下一條路,借著傑潤家族的合夥人,順利完成過渡交接,讓傑潤在高盛手上早日走上正軌。
傑克·傑潤的退出,讓整個傑潤陷入恐慌,魯賓也還沒有搞明白傑潤的經營之道。雖然高盛跟傑潤同樣都是猶太人創辦的企業,可傑潤的交易室充滿了粗俗不堪的嚷嚷甚至叫罵,這跟高盛是天壤之別。而且傑潤內部的交易非常神秘,魯賓甚至不知道傑潤的合作夥伴到底都有誰,開會的時候管理層的人都跟地下工作者一樣,全是數字、代碼甚至綽號。
魯賓的頭都大了。
傑潤的利潤迅速下滑,高盛收購過來那一年利潤馬上減半,到了第二年就已經不贏利了。讓懷特黑德傻眼的是,以前傑潤的競爭者都是小打小鬧的小公司以及專業公司,現在摩根、花旗銀行、化學銀行等金融巨頭也在這個時候大舉進軍貴金屬市場,高盛現在的對手全是華爾街的大腕。
為了盡快掌控這家公司,魯賓開始用摻沙子的辦法,讓高盛的人接手一些相關職位。傑潤的老員工,尤其是那些掌握著絕對機密的交易員開始不滿,摩根、花旗銀行等看準了這個機會,將對高盛管理層不滿的傑潤交易員高薪挖走,傑潤那些讓魯賓頭大的經營秘訣完全暴露在競爭對手麵前,精通業務的交易員立即成了傑潤的可怕對手。
正在這個時候,傑潤的管理層跟高盛的合夥人又鬧矛盾了,傑潤的管理層希望將債券套利業務劃給自己,因為這項業務跟傑潤的其他套利業務非常匹配。但高盛合夥人很清楚,傑潤還有傑潤家族的合夥人,都不想把這部分業務劃歸傑潤管,而是想劃給固定收益交易部門。最後傑潤管理層的爭奪失敗了,傑潤的老合夥人開始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