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激活最優秀的企業文化基因(1 / 3)

在很多企業中,文化因素常常被當作一個“剩餘的可變項”來搪塞。人們一般從戰略設計的視角研究企業,關注團隊任務如何架構,如何製定決策、有效溝通和設置團隊功能;或者從政治的視角來研究企業,關注企業利益相關者如何參與經營,如何相互影響,以及企業如何處理衝突;人們很少從文化的視角來研究企業的成敗。而你如何看待企業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於汝民:在我看來,企業文化就像基因一樣,它總是不知不覺,但又無處不在,最終決定企業的發展軌跡與成敗。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讓你感覺到它的存在。比如,一個追求穩健的企業,就會形成一種穩健的文化,一旦企業實施變革,這種文化就會對變革形成阻力和抵製。同樣,如果一個企業擁有追求快速發展的文化,它就會有推動企業快速發展的衝動,這種衝動是不會以少數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作為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也正是由於企業文化的這種特性,能夠像水和空氣一樣,滲透於企業管理的方方麵麵,我們才深感文化的威力。天津港這樣一個老企業幾十年來長盛不衰,近些年又獲得了快速發展,你認為原因在哪裏?

於汝民:在天津港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大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思考:一是自1952年天津新港重新開港後,在56年的發展曆程中,天津港的生產經營業績持續穩定增長,較少有大的波動;二是天津港經曆了改革的洗禮,包括改製的風暴,卻能保持和諧發展,內部未曾有過大的衝突;三是天津港有超前的戰略思維,能夠始終抓住機遇,超前半拍,創造了“擁有中國規模最大、開放度最高的保稅港區,成為中國大陸港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等無數個中國之最。可以說,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講,要做到這三點都很不容易。要尋找上述現象背後的原因,就必須從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天津港。這樣說來,企業文化對天津港50多年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你看來,是什麼樣的文化基因推動天津港創造了剛才說的“三大現象”?

於汝民:天津港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基因。

天津自古以來地處大運河北端,瀕臨渤海,有“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之說,天津港從1860年對外開埠,距今已有近150多年的曆史了。天津港的曆史最早可上溯到漢代,自唐代以來形成海港,到了清朝,李鴻章開始洋務運動,成立招商局,港口成為其重要的業務模塊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南北、東西、中外經濟文化在這裏不斷交流融合,逐漸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特點。在這種背景下,人們接受新事物及外來事物比較快。

從天津港的發展曆程看,它繼承了很多老招商局的衣缽,而招商局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如果從企業文化角度去分析,天津港的企業文化最早是一種買辦文化。這種買辦文化中不乏開放的基因。

解放之後,我們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運行,形成了一種相對比較封閉的思維模式。那種開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文化受到了壓抑。

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天津港的生產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們的傳統企業文化被激活。30年來,天津港有很多“全國第一”,為什麼這些事件能夠在天津港產生?因為我們本身就存在開放的文化基因,雖然經過長期的休眠,但它還是被激活了。盡管天津港有如此優秀的文化基因,能多次成為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不可否認,在這些傳統的文化基因中也存在一些缺失。

於汝民:我承認這一點。例如,不患貧患不均的觀念根深蒂固,你不要太落後,也不要太冒尖;我不要太落後,也不要太冒尖,大家都平平穩穩,都能過得去。這些不良的企業文化如果不去掉,不能夠用積極上進的企業文化來衝擊和改造這種文化,天津港要獲得長足的發展,是很難的。所以,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就要主動、自覺地去推動企業文化建設,構建符合企業實際的、具有時代精神的價值觀體係。

其實,企業文化同社會文化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包括行業特點、時代發展、戰略焦點等,剔除不適宜的文化因素,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就像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陀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彙合在一起,就產生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禪宗。2002年,天津港提出了“發展港口、成就個人”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把天津港建設成為一個興旺和諧的大家庭,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一所培養人才的學校的企業文化建設目標,後來逐漸形成了以三大目標為“三足”,以核心價值理念為“兩耳”的“鼎”文化。你們提出的新文化體係跟以前的文化體係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於汝民:在解放後的幾十年裏,天津港長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運行。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港口作業靠的是人拉肩扛,艱苦奮鬥、吃苦耐勞成為整個行業的精神。當時那種管理模式的特點是服從和紀律,它缺乏的是以人為本。我們在2002年提出了“發展港口、成就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

為什麼這麼說?“發展港口”就是要把天津港做大、做強,為國家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企業創造效益,實現天津港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成就個人”就是在港口發展壯大的同時,為員工、客戶以及與港口息息相關的社會成員搭建施展才華、實現自身價值的平台。在這句話中,“發展港口”是“成就個人”的前提,隻有港口發展了,才能為個人發展創造無限的機會;“成就個人”是“發展港口”的原動力,將個人事業追求融入天津港事業發展之中是“成就個人”的最好選擇。

可以說,這句話的本質邏輯就是“以人為本”。它解決了發展目的的問題,企業發展的目的是人;解決了發展動力的問題,企業發展的動力也是人,是為了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它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企業快速、科學、可持續發展。我們注意到,在全社會認真重視“以人為本”這個理念之前,你們就已經開始把它作為天津港的基本信條了。你們當時是怎麼意識到這一點的?

於汝民: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我們醞釀了很長時間。有兩件小事對我的觸動很大。

一件是天津港的一位總工去世了。他去世之後一個星期,辦公室的人員到他家裏通知家屬他用過的手機要交公。這件事一出來,家屬有意見,大家也議論紛紛,說是人一走茶就涼,而且涼得太快了,讓人覺得寒心。還有一件事情,天津港的工人調動工作,在原崗發的工作服一定要上交。

其實,在以前那種計劃經濟體製下,這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那個時代的體製背景,造就了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就形成了那樣一種文化氛圍。可我當時就想:這個總工去世了,他的手機要回來以後誰會用?給誰用都不合適。實際上,工作服也好,手機也好,它反映的是這些東西是寧可丟掉也不能歸個人。所以,這看似一個非常正常的事情,卻是一個非常不近人情的處理態度,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元素。如果換個做法,這個人去世了,你把他生前用的手機送給他家人作一個紀念,說下個月我們不能報銷話費了,因為人不在冊了。這樣處理,比把手機收回來要好得多。

有人認為,收回手機和工作服是嚴格管理。但是這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缺乏人情味的管理,反映的是缺乏人情味的企業文化,長此以往,無法培養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員工會想:我到企業來的唯一目的就是掙錢,因為人一不在,一切人情的東西就全沒了。所以,我當時就考慮要改變這一切,要改變這種忽視人的作用、沒有人情味的做法。這對提高企業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你當時為什麼想要突破或改變原來的文化元素呢?

於汝民:到了2000年左右,在我心目中,以人為本已經形成一種哲學理念了。那時候,我曾經和一位朋友談論中國曆代盛衰成敗的原因,他的觀點對我有很大啟發:凡是中國曆史上比較興盛的時期,都是重視“人”的時期。作為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有一個著名的觀點,那就是“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雖然曆代都把《五經》作為治理國家的重要原則,但是唯有遵循這條原則的朝代,才能夠得以興盛,而蔑視“人”的朝代則走向衰落,甚至滅亡。管仲擔任齊國國相數十年,幫助齊桓公治國理政、稱雄諸侯。他在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上,也總結出一條原則,那就是“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

同樣的理念還可以體現在軍隊建設上。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那時候,新生的起義軍減員較大,人員不足1000人,組織很不健全,思想相當混亂。毛澤東在那裏領導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在這次改編中,在軍隊內部建設上的內容是:確立軍隊內的民主製度,建立“士兵委員會”,實行政治民主,經濟公開,官兵平等,消除舊軍隊的雇傭關係。這與舊軍隊中官兵不平等,甚至隨意體罰士兵的做法截然不同,是一次體現著“以人為本”原則的改編,從而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曾經與紅軍交過手,也曾經有過合作的張學良將軍晚年談到紅軍長征時說:“他們(指紅軍)的隊伍帶得真好,如果是我們在(處在長征的)那種情況下,士兵早就跑光了,誰還跟你走呢?”其實,在軍隊這樣的組織中,隻有以人為本,才能讓士兵通過相互交流,感受到尊重與平等,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信心和激情的推動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