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體現了中國速度。天津港的劉瑞卿告訴我們,她大學畢業來這裏的時候,從天津市到天津港一路上幾乎沒有人煙。可是現在,這裏已滿眼的高樓大廈。
天津港在建國之初隻是渤海灣鹽堿灘上的一個小小人工港,1952年重新開港時,當年吞吐量僅為74萬噸,2006年天津港年貨物吞吐量超2.5億噸,2007年,天津港跨入世界港口十強行列。天津港腹地麵積占到整個國土麵積的52%,把半個中國與浩瀚的海洋連接起來。可以說,天津港是巨人的吞吐之地,半個中國在這裏吞進鋼鐵、礦石,吐出服裝、設備等貨物。一艘艘巨輪進來,一艘艘巨輪出去,裝卸橋周轉不息,每天近百萬噸貨物上上下下。
那麼操縱著這神奇的芝麻之門的是哪些人?2007年,我和李德潔開始了對天津港的一次又一次的訪問,從於汝民董事長到各個公司的負責人,從部門的經理到一線的操作工人。在數不清的訪談中,我們逐漸了解了天津港的各個側麵,從它的曆史到它的前景,從它的理念到它的運作。我們逐漸了解了這些處於中國重要戰略位置上一個群體的工作和生活,他們的思考、他們的憂慮以及他們的驕傲。
我們與於汝民董事長進行了幾十次的談話,這幾百個小時,是我們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了解了一個大型企業掌舵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我們發現,“推己及人”、“以人為本”的儒家思想是於汝民的人生哲學。這一理念也恰恰與天津港“發展港口、成就個人”的核心價值觀相得益彰。儒家思想是平衡之道,講求的是“和”。它塑造了天津港的價值創造及分配的方式,實現了企業、個人、社會之間的價值契合,鋪就了企業與自然、企業與社會之間和諧發展的道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規律。
這種文化特質不僅體現在於董事長身上,也體現在我們接觸的天津港人身上,這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烙印,已經成為天津港人的一種文化默契,沉澱在理念、製度以及行為的層麵,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企業靈魂與企業哲學。
這本書是近兩年努力的結果,訪談上百人,閱讀百萬字,修改十幾稿,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把天津港的管理實踐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在訪談、寫作過程中,於汝民以及天津港的安衛兵、李增軍、王建、劉瑞卿、秦昕等全程參與了本書的撰寫,並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為此付出了很大的辛勞。中國企業聯合會宣委會的祝慧燁常務副秘書長、陳西主任、肖震東主任在研究方案、章節設置以及訪談等方麵提供了切實的支持。我和李德潔的研究方向大致都是管理和經濟,港口方麵我們是外行,為了寫作該書,我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從港口運營、港口金融到港口的曆史、船舶的曆史,乃至世界航運的曆史都了解了一番,此番惡補,大有收獲。
宣興章
二〇〇九年二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