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星期一
大器天授
器有洪纖,因材而就,次者學成,大者天授。
——《曾國藩文集·李忠武公神道碑銘》【譯文】
人才的成就有大小之分,要根據個人的稟賦而獲得的,稟賦差一點的依靠學習而成,最大的是上天所賜予的。
儒家把人看成天地萬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人和人類社會的各方麵都與這個天地自然的運行相對應。孔子有所謂“三畏”(畏天、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中把畏天命放在第一位。曾國藩這樣的大儒,對整個儒家的學統有著全麵的認識。他認為,人的天賦固然很重要,但需要後天的努力學習才能實現,而一個頂尖級優秀的人才,是個人努力和曆史選擇的多重因素造就的。學習曾國藩的管理智慧,其實就是學習中國最正統的儒家智慧。
曾國藩本人其實是極聰明的,但他絕不自認為是天才。在崇尚權謀的中國文化氛圍內,他所推崇的一直是“勤”與“拙”,不推崇“妙計”與“速進”。從讀書時代起,曾國藩就比一般的學生勤奮與刻苦,懂得自製與磨礪。日後,他把這種順應天命、努力而為的態度,帶到了與太平天國軍隊的作戰中。他所製訂的戰略計劃,未必是最有效的,但卻是最穩妥的。他知道自己不善於長途奔襲,隻選擇穩打穩紮、自強克敵的“老莊”戰術。他比對手更富中國傳統智慧,所以也是他最終取得了勝利。
人貴在有一種知缺的精神,知道自己有所欠缺,才能看清自己的長處。對於自己的理想和目標,抱著待天而受的心態,要努力進取,也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宜太偏執,讓自己富有彈性,矢誌不移的同時,也注重靈活變通,更要注重順應外界形勢的發展而發展。
星期二
君子自持
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曾國藩家書·於江西撫州致子曾紀鴻》【譯文】
堅持勤勞簡樸的態度,習慣吃苦耐勞,可以在安逸的環境中堅定信念,也可以在簡樸的環境中鍛煉心誌,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啊。
曾國藩在官場上升遷的順利是人所共知的。他從三十歲進入翰林院開始,十年內連續升了十級,到四十歲左右時擔任禮部右侍郎(相當於如今文化部副部長),可以說仕途順利、平步青雲。這種升遷速度,在清王朝是前所未有的,不但令同僚們感歎,曾本人對此也非常得意,稱自己為“運氣口袋”。
現在看來,曾國藩快速升遷的“秘訣”,無非是他做到了一個合格的官員應該做到的一切:讀書無數,學識淵博,人品優良,清正廉潔,不貪汙不受賄,也不跑官要官,更不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並多次上書直言民間疾苦。其人格幾乎無可挑剔,完全可以作為官員的表率。這也說明,如果管理者對道德有一種堅信,那麼,道德反過來也會成就管理者本人。
既努力營造內外優良的企業文化,又充分明確相關法律和內部規章製度。當然,最佳的狀態是德與法的統一,打造現代“君子型”的企業。
星期三
在世明誌
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曾國藩文集·治心經十三篇》【譯文】
謀生不僅僅追求大富大貴,讀書不僅僅追求高官厚祿,修養自己的品德不求對自己有什麼回報,寫作著文不求名傳一時。
在一封寫給弟弟們有關做人準則的家書中,曾國藩首次提到以上的話。這一段話的核心就是希望弟弟們能夠克服功利之心,以平實的態度來對待生活、學習、修養等。
曾國藩對弟弟們的勸導,就是在提醒他們,不要將行事的目的和結果顛倒了。謀生,就是要好好地生存下去,不求大富、暴富;讀書,為了求知,而不是為了求官、大貴;自我的道德修養,並非希望人們回報自己;寫作,就是表達自己的思想,也不為出名、出風頭。正本清源,認識到事情的根本和目標所在,就不會走偏了道。
曾國藩是一個認真到了骨子裏的人,原則性很強,可以說“書呆子氣”很重。他寫文章,發揚“桐城派”的優勢,塑造了“湘鄉派”的文學新風尚;他做翰林時,就認認真真忠實於自己的研究職責,用心研究理學,到了成癡的境界;他做各部官員時,抱定“不為發財,隻為匡時濟世”的信念,冒死上書皇帝,直陳時弊,差點引來殺身之禍;他受命鎮壓太平軍,就把全部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軍中,幾番出生入死終於取得勝利。
通過製定有效、可持續改進的目標,並通過建立公平、競爭及和諧的企業文化,讓目標管理貫徹在每一位員工的思想和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