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二月:人而無信,不知其可(2)(1 / 3)

孔子大概知道很多人能力很出色,但是品德有可能會相對惡劣,所以強調通過觀察過錯來評價一個人。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高明的方式。因為一個人所犯的過失往往體現了他的品德和修養:對於一個品德出色的人,他犯下的錯誤肯定是由於能力不足或對時機把握不當而引起的,他很希望自身能夠履行職責。他所犯下的錯誤必定是源於正麵的、積極的心態。而一個品德低下的人所犯的錯誤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他們總會將自身利益擺在組織利益之前,幹出一些違背仁義的事情。這樣的人通常難以教化,容忍的結果隻能是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遠離他們。

行動指南:

不要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優點和特長對他進行評價,而是關注他所犯下的錯誤,根據他的過失進行評價。

另外,請記住: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從不犯錯,如果你身邊存在著從不犯錯的人,那隻能證明你迷惑於他的花言巧語之中,而這樣的人通常會另有企圖。

星期四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裏仁篇》4.8

譯文:

孔子說:“早晨領悟了人生真諦,就算當晚死去也不會有所遺憾了。”

筆記:

這是一句舉世名言,可謂人盡皆知。

它告訴我們人生其實就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從懂事開始,我們便開始為自己確定夢想,並為之努力奮鬥。但是在人生成長的路途上,我們往往會迷失方向,對人生的理解也感覺到越來越迷惘:到底什麼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呢?是財富?還是名譽?我們又應該走向何處呢?正如後期印象派畫家三傑之一的高更在臨終前所畫下的那張畫《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一樣,高更帶著迷惘和遺憾離開了人世。我們是否也會如此呢?

或許某個清晨,我們醒來發現自身的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虛無的,那一刻或許正是我們接近於人生真諦的最佳時刻。

我更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活得從容、幸福,這就需要人們能夠按照自己內心中真實的需求去生活,也隻有遵從內心真實的自我,我們的悟道才會有結果。——真正的道或許便是某一天我們能夠完全遵循於內心去生活,正如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悟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

行動指南: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保持真實的自我,或是努力邁向真實的自我。如果有一天你做到了這一點,你將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星期五

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裏仁篇》4.10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的事情,既沒有固定的方式,也沒有反對的模式,隻求符合道義。”

筆記:

人們看待事物總是會形成某種特定的看法,將自身關閉在藩籬之中。這樣很容易陷入片麵的、主觀的見解之中,從而失去了公正的判斷和評價。

或許孔子看到了某個弟子陷入了這樣的狀況,於是進行了及時提醒。“無適也,無莫也”,一旦如此,對待任何事情都不會帶有任何成見了。但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遵循某種規則,於是孔子提出了君子應該遵循的規則——“義”,一切以“義”作為評價標準,符合“義”的事就去幹,不符合“義”的事就放棄。

隻要活在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必須有這一個清晰的為人與處事的標準。隻是很多人往往根據一己之見而對事情形成固有的認識和看法,甚至是抱有某種偏見。一旦如此,往往會產生心理蒙蔽,而失去對每一件事的正確的評價。

行動指南:

對待人或事都不能過於自我和偏激,而應根據“義”來進行評估。

一些管理者因為喜歡某一特定類型的員工,而排斥其他員工,這樣的情況在很多企業中都曾發生。後果是什麼?企業中最終留下來的員工因為有著相同的特征和專長,從而缺少了互補和配合,導致績效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