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三月:敏而好學,不恥下問(1)(1 / 3)

第一周

星期一

有道不廢,無道免刑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治長篇》5.2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憲問篇》14.3

【譯文】

孔子評價南宮適:“國家政治清明,他不會被廢棄;國家政治昏庸,他可以免於刑罰。”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說話正直,行為也正直;國家政治昏庸,行為正直,語言謙遜。”

【筆記】

這兩章全都強調了慎言的好處。慎言有什麼好處呢?

在國家政治清明時,作為臣子慎言慎行不會被君主廢置不用,在國家管理昏庸無能時,也不會受到傷害。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曆史上的大多數災禍都是從口中引起的。南宮適深知慎言的重要性,所以時刻牢記《白圭》之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幾句詩的意思是:白玉有瑕疵,可以磨掉,說出去的話有問題,就無法補救了。話一出口,就無可更改了。所以,在說話之前必須多加思考,這正是孔子所說的“訥於言”。

南宮適因為慎言而取得了孔子的讚譽,孔子的讚譽不僅僅是口頭的,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慎言還可以贏得一個好妻子。

當然,慎言慎行並不代表曲意奉承,不是因為外界的環境不利而改變做人的本質。所以孔子又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裏的“危”是正直之意。慎行便是行為正直,我們在前麵已經說過,隻有正直的行為才稱得上是慎行。慎言同樣也是正直說話,但是在國家政治昏庸黑暗之時,君子要學會明哲保身,所以要收斂一些銳氣,在講話時注意口氣,保持謙遜。這樣就可以避免遭到小人的中傷,從而免於刑戮。

【行動指南】

無論在什麼時候,堅持慎言慎行都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慎言慎行的基礎是正直。丟掉了正直,一切都毫無價值。

星期二

仁者不佞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公治長篇》5.5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是不善於言談。”孔子說:“為什麼要善於言談?以伶牙俐齒與人爭辯,隻會招來別人的厭惡。我不知道冉雍是否真的有仁德,但是為什麼要善於言談呢?”

【筆記】

“不佞”,指不善於言談,即口頭表達能力薄弱。當時的社會需要那些伶牙俐齒之人,例如一些縱橫家們,全憑一張嘴決定戰事,所以很多人對能言善辯者表示推崇。因此,他們有些替冉雍感到可惜,認為如果冉雍的口才出色,應該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孔子對此的反應非常強烈,連續用了兩個“焉用佞”,可見孔子對花言巧語之徒毫無好感,甚至極其厭惡。他認為徒逞口頭之能,隻會招來他人的厭惡,或許對方表麵上接受了你的觀點,但內心未必認同你。

今日的社會與那時似乎很是相似,人們也是對那些巧言令色之徒青睞有加,在他們看來,能夠滔滔不絕者便是具備真才實學的人,事實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不太願意表達。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孔子對很多弟子是否“仁”都表示不知道,後麵還會有類似的情況。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孔子對“仁”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輕易承認一個人具備仁德。但這一說很是牽強,既然如此,孔子應該直接答複“這個人還不具備仁德”即可,為什麼說“不知其仁”呢?我個人的理解是仁德不是一時可以評定的,它代表著一個人的一生,現在有仁德並不意味著以後還會如此。很多人年輕時品德出眾,到了社會之中很快與各類不良習氣同流合汙,品德變得惡劣。所以孔子從不根據一個人一時的表現下“仁還是不仁”的斷言。

【行動指南】

管理者應該從本章中至少領悟到兩點:

第一,不要根據一個人一時的表現評價他,一時代表不了一世。無論是一時的成功,還是一世的失敗,都隻是暫時的。

第二,或許很多人既有仁德又善於表達,但是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不善於表達而忽略他的仁德,一旦如此,我們將錯過很多真正優秀的人才。

星期三

自知之明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公治長篇》5.6

【譯文】

孔子安排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於這個(指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開心。

【筆記】

“說”,通“悅”,開心之意。漆雕開是孔子的弟子,孔子讓他去做官,他說自己還沒有這方麵的信心,孔子為什麼會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