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君子絕四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篇》9.4
【譯文】
孔子斷絕了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斷,不固執己見,不頑固不化,不自以為是。
【筆記】
孔子做人有著明確的標準:對齋、戰、疾三者謹慎(《述而篇》7.13),罕言利、命、仁(《子罕篇》9.1),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篇》7.21),現在又多了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絕比謹慎、罕言、不語要堅決得多,是斷絕,是堅決不。為什麼孔子如此反對這四者呢?首先,“意”,指主觀臆斷。我們知道曆來多少災禍皆起於主觀臆斷,在今天的組織管理之中,主觀臆斷更是常見,結果通常是同事不和睦,上下不信任,導致協同度不高、效率低下。其次,“必”,指固執己見,自己的見解一定正確,從而拒絕他人的建議和幫助。很多管理者因為固執己見,最終導致整個企業陷入困境。再次,“固”,指頑固不化,抱著舊有的觀念不放,而當今是一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任何觀念和方法都無法永遠適用,必須根據外界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思路,頑固不化的結局隻有一個:被時代所淘汰。最後,“我”,極度自負的管理者容易陷入自以為是,這類人最大的問題在於聽不進他人的勸告,可是任何人都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協助。過於自我膨脹,隻能導致眾叛親離,麵臨失敗。
孔子所斷絕的四種毛病,在今天的很多管理者身上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很是盛行。憑借一己之見對下屬進行評價、固執己見、拒絕變化以及自以為是,在很多管理者身上都得到了體現。這是令人不得不反思的一種現象。
【行動指南】
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個字貼在床頭,每天睡覺之前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沒有犯這四種毛病,如果有就用紅色的筆寫上“注意”二字。如果連續有一個月的時間都沒有出現紅色的“注意”二字,則證明你已經基本斷絕了這四個毛病。
星期三
樂觀自信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篇》9.5
【譯文】
孔子在匡城被圍困,說:“周文王死後,文化不就在我這裏嗎?如果上天要廢棄文化,後代就不會有機會學習文化了;如果上天不願意廢棄文化,那麼,匡城的人又能夠把我怎麼樣?”
【筆記】
孔子在匡城因為被當地的人們誤認為陽貨而遭到圍困,當時形勢緊急,孔子一行人很可能被憤怒的人們所傷害。一些弟子們開始恐慌,孔子卻依然鎮定,不但安撫學生們,還彈琴歌唱,最終,匡城之人發現認錯了人。
這個故事眾所周知,但我感興趣的是孔子說這番話的底氣和自信。我們知道孔子一向以謙虛著稱,也始終教導學生們要謙虛,可這裏孔子卻表現得極度自信、樂觀。首先,孔子自認為自己是唯一從周文王那裏繼承了文化的人;其次,他認為自己承擔著教化天下蒼生的使命和職責;最後,他認為老天需要一個像他這樣的人。
由此看來,事實上在孔子的內心之中,一直是自信的,正因為內心足夠自信,所以在不義之富貴麵前無動於衷,視之如浮雲。反觀我們身邊的眾多人,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和責任,下意識地會想到逃避和推卸,內心缺乏自信,更缺乏樂觀精神。所以在很多企業內,當一件不良事件發生之後,會引發一係列的不良事件產生,這正是因為企業成員缺乏自信和樂觀而引發的。尤其是一些管理者在麵對困境時,自己首先慌了陣腳,導致全體員工陷入恐慌之中。由此看來,孔子做到了“勇者不懼”,而他的“勇”是建立在內心充分的樂觀和自信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