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冉雍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如同會見重要的賓客,治理百姓像是承擔重大的祭祀活動。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他人。(這樣)在國家中工作沒有怨恨,在家中生活也沒有怨恨。”冉雍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但也會努力按這些話去做。”
【筆記】
《論語》的《顏淵篇》中講了很多種仁,每一位學生向孔子請教,孔子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孔子認為仁應該在每個人的心中,而且應該根據他所處的狀態去思考,所以他提供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的。前麵顏淵問仁,孔子的答案為“克己複禮”;現在冉雍問仁,答案則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將孔子的話完整地讀一遍,便會發現仁其實是一些做事原則:出門見到他人像見到重要的賓客一般,這樣的做法完全符合禮製,有句古話叫做“禮多人不怪”。而作為管理者,治理下屬要慎重、嚴謹,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像祭祀一般嚴肅認真。對於自己感覺到不好的東西,不要強加給他人。這些行為會獲得什麼樣的結果?“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其實我一直覺得“仁”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應該具備的素質。對待員工要尊重,發號施令要慎重,不要將自己不願意去幹的事情推給同事或下屬,一旦做到這一切,必定將贏得同事和下屬的尊重,也將取得出色的管理業績。
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值得終身遵循的法則(《衛靈公篇》15.24),我想對於大多數管理者來說,同樣應該時刻牢記這句話。
【行動指南】
管理其實很簡單,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管理者處理好這些關係,就能夠取得出色的業績。而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管理者對待員工要尊重,平等地看待他們,肯定他們的價值和貢獻。
第二,分配任務、任命人員要慎重、嚴肅,而且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第三,不要將自己所不願意做的事,強加給他人。
星期三
仁者言仞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顏淵篇》12.3
【譯文】
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說話緩慢遲鈍。”(司馬牛)問:“難道說話遲鈍,就可以稱得上是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怎麼能夠不緩慢遲鈍呢?”
【筆記】
乍一看上去是令人覺得奇怪:為什麼說話遲鈍是仁呢?仔細揣摩孔子的話便會發現其中大有深意:其一,有仁德的人絕不會輕易應諾一件事情,因為他們極其注重信譽,一旦承諾一定要做到,所以說話時會反複思考自身能不能夠做到,所以“言仞”。其二,有仁德的人希望處理好每一件事,所以在承諾時,會思考如何才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如果自身沒有能力,他們會選擇拒絕。其三,有仁德的人說話做事講求嚴謹、縝密,所以時常表現為講話遲緩。
反觀他人,便會發現他們與有仁德的人恰恰相反。首先,他們不管能不能夠做到,先答應下來再說,等到無法履行諾言時,便四處找借口搪塞。其次,他們說話無所顧忌,根本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時常因為一句話而得罪於人,使得自己陷入人際困境之中。
說話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正是這一平常的事展示了一個人的素養和品格。所以孔子從這種日常小事中教育弟子們,使他們明白仁的真正含義。所謂“百姓日用即道”。
【行動指南】
說話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成敗。最高明的說話技巧便是孔子所謂的“言仞”,即不輕易承諾,承諾之後一定嚴格遵循諾言;同時說話嚴謹、慎重,不要因為言辭不當而衝突、冒犯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