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臣不從惡
季子然問:“仲由、冉有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先進篇》11.23
【譯文】
季子然問:“子路、冉有可以稱得上是大臣嗎?”孔子說:“我還以為你要問別的事呢,原來是問子路和冉有。所謂大臣,是以正道侍奉君主,行不通則辭職。現在子路和冉有,可以說是具備了擔任大臣的條件。”(季子然)說:“那麼他們唯命是從嗎?”孔子說:“殺害父輩和君主的事,他們是不會跟從的。”
【筆記】
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下,領導者都希望下屬對自己唯命是從。可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循一些起碼的原則,例如氣節、操守、品德、仁義等。當領導者要求下屬去幹一件違背良心和道德的事,下屬應該拒絕和勸阻上司,如果勸阻無效,則應該選擇辭職。這才是為人之道。
而如果一個下屬願意為你去幹一些違背仁義的事,那肯定是因為你為他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同樣,當他人為他提供更多的利益時,他也有可能對你做出不仁義的事。有多少多行不義的統治者正是死於當年的下屬手裏。
【行動指南】
不要要求員工什麼都遵從自己的命令,應要求他們的一切行為都有利於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第四周
星期一
克己複禮為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篇》12.1
【譯文】
顏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以符合禮製就是仁。若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夠約束自我以符合禮製,那麼天下便全都達到仁了。施行仁義全靠自己,難道還能依靠他人嗎?”顏淵問:“請問具體的做法。”孔子說:“不符合禮製的不看,不符合禮製的不聽,不符合禮製的不說,不符合禮製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一定按照這些話去做。”
【筆記】
這一章講述了什麼是“仁”:“克己複禮”便是“仁”。可本章的核心並非這四個字,而是四個“非禮”,即具體的行動指南。
孔子從四個方麵對行“仁”提出了指導,這四個方麵是每個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四種行為:看、聽、說、行。由此我們便可以知道“仁”其實是一種行為規範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我們的看、聽、說、行等要符合禮製。如果把這一切延伸到企業組織之中,那麼,仁便是做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事,說有利於團隊協同和團結的話。同時,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符合規則和製度的。
可是,要做到一切行為都符合禮製並不容易,即便是像顏淵這樣的人也需要努力而為之。因此,當我們要求自身履行“仁”時,一定要學會“克己”,唯有做到了“克己”,才能夠真正做到“複禮”。
【行動指南】
行“仁”永遠是自己的事,不要指望他人能夠幫你任何一點。企業管理者應該為員工們設定符合禮製的各項行為準則,使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履行“仁”則。這樣的企業將具備永續的生命力。
星期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篇》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