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風險收益率的角度來看,當前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4.75%,我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4.25%,相差僅50個基點。如果人民幣年升值幅度達到5%,那麼國際資金特別是以日元為基礎的“攜帶交易”資金將更大規模流入我國,增大央行回收流動性的難度。
中國石油戰略的金融思考
20世紀70年代,美國與歐佩克達成協議,將美元作為石油的唯一結算貨幣,從此,美元的動向和石油市場的波動密不可分。可以說,在油價的起落中,各類突發事件不過是導火索,美聯儲的一舉一動才是最終決定油價走勢的“總按鈕”。
自美國次債危機以來,美聯儲於去年9月18日、10月31日和12月11日連續三次降息,國際油價均應聲上漲,降息當日紐約輕質原油期價比上一交易日分別上漲94美分、4.15美元和2.16美元,其中前兩次降息使當日原油期價分別收於每桶81.51美元和94.53美元的曆史新高。
美元的持續貶值不斷推高油價。07年,美元對14種世界主要貨幣都出現了貶值,其中對歐元貶值約10.5%,對日元貶值約6%。研究證明,美元每貶值1%,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將同等幅度上升。目前100美元左右的油價按歐元計價,相當於60美元。
美元貶值同時提升了石油、黃金等商品市場對投機資金的吸引力。專家估計,因基金炒作至少推高油價25美元。西得克薩斯中質石油期貨交易量本世紀以來年均增長18%,去年預計達130多萬手/日,合13億桶/日,為全球日消費量的15倍。到去年底,進入石油市場交易的對衝基金資產規模已達2000億美元,比年初擴大六成。
麵對美元貶值和油價高企,美國增加的出口能力即可抵消其對經濟的衝擊;歐盟、日本、英國等因其貨幣可自由兌換,通過本幣升值也能對衝油價上漲;而本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的中國,則隻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對於一個石油消費大國來講,這無疑是很難接受的現實。
目前,中東銷往歐洲的石油價格與倫敦的布倫特石油期價聯動,銷往美國的石油價格與紐約的西得克薩斯中質石油期價聯動,銷往亞洲的石油參照普氏價格指數。而普氏價格指數基於現貨市場交易情況評估,較易被操縱。據統計,沙特輕質石油銷往東北亞的價格,比銷往歐洲平均高1美元/桶,比銷往美國高3美元/桶,僅此一項就使我國每年增加石油進口成本5億至15億美元。一個國家石油戰略安全的核心問題,在於其能否以合理的價格保障石油供應穩定。為改變上述不利情況,2007年底,我國的能源法草案首次提出:“國家將建立……以市場調節為主導的能源價格形成機製”。
那麼,如何形成中國石油的“市場價格”?答案是:確立我們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嚐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貨市場等措施,以有效應對高油價。其中,石油期貨市場將是最終選擇。要改變原油進口價格高於歐美的現況,需要發達的原油期貨市場以爭取原油定價發言權;國內成品油價格放開之後,還需要成品油期貨市場有效形成價格。此外,由交易所石油交割庫所形成的巨大社會儲備,也將彌補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不足。
不過,我國在建立原油期貨市場的過程中需要應對的問題不少。國際上,日本、印度等亞洲各國加快上市石油期貨,力圖搶占亞太石油定價中心地位;歐美國家加快向亞太擴張,力圖遏製亞太地區獨立石油定價體係的形成。國內,絕大多數石油企業尚不能參與原油進口貿易,缺少參與期市的動力。另外,原油期貨是以美元定價盡快形成國際影響力,還是以人民幣定價立足長遠穩健發展,這一問題還尚無定論。
在當前金融全球化及國際貨幣體係不斷變化整合的進程中,一些產油國政府已開始要求其石油買家用美元以外的貨幣與其結算,“石油歐元”、“石油日元”等紛紛登場,國際石油定價和交易貨幣多樣化趨勢開始形成,不少國家都表示願意接受人民幣結算方式。麵對油價攀升帶來的人民幣升值壓力,逐步嚐試“石油人民幣”是中國的一個好選擇。
目前,我國金融資金尚未真正進入國際石油市場。少數大石油企業經過批準可以到國外進行套期保值,但由於目標大,國內相關製度配套不完善,往往處於被動地位。此外,國內目前尚無對衝基金,投機資金暫時還不能進入國際石油期貨市場,這對我國經濟明顯不利。隨著國內期貨市場的發展,基金業的壯大以及金融業的開放,國內的流動資金應盡快進入國際石油市場,在油價的劇烈波動中獲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