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人搬走了, 這讓齊氏沮喪, 好幾天都提不起勁兒來, 讓劉氏也感歎, 以後跟好姐妹見麵聊天也不容易了。
謝二娘和順娘倒是齊齊鬆了一口氣, 兩人私下裏悄悄議論此事, 覺得梁家搬走, 梁三郎也跟杏花鬧和離,不管他們最後離不離得了,喜家會因為此事可以早一點兒搬家了。
順娘就找了人去把新宅子灑掃一番, 又陸續買了些小樣的物件,以及帳幔等物裝飾起來。
原本打算十二月份才搬進去的,現在卻是可以提前兩個月搬進新宅子了。
進入十月, 順娘對家裏人宣布了搬家的消息, 包括劉氏和齊氏都歡喜起來,大家開始收拾各自屋子裏的東西。
這一次搬家眾人的心情又跟以前不一樣, 畢竟這一次喜家人是要搬進一個宜居的豪宅裏麵去。
劉氏翻著黃曆, 挑了個宜於搬家的黃道吉日, 十月初六日, 喜家人高高興興地搬去了梧桐巷的宅子。
這一處宅院因為是三進宅, 比順娘原先租住的宋玉姐的宅子更大, 所以第一進院,順娘安排成了外院,將來用於待客, 還有家裏的兩個男孩子所住的院子也在這一進。有了這樣大的私宅, 肯定是需要雇傭門房和打掃的小廝的,所以順娘把石頭父子調來做門房了,平時給開個門掃個地什麼的,另外又雇了個小廝取名叫平安,讓他在外院幫著石頭父子看門兒掃地,來了客去二門上傳個話。外院還有車馬房,因為喜家是普通百姓,不夠格用馬車,所以那裏麵停放著一輛騾車,平常由石頭照管,不管是順娘還是喜家人要出門兒,就由石頭趕車。隻不過石頭跟著順娘的時候多些,謝二娘等人要出去需要提前跟順娘打招呼,石頭才能趕車送她們。
順娘沒有多買一輛騾車,多配一個車夫還是因為她覺得生意人應該精打細算,開源節流。現在她的收入水平要多買個騾車,多配一個車夫也不是不行,隻是她認為這一筆開銷有些浪費了。
畢竟喜家的女人們平時出個門兒也就是在附近逛一逛街,買些生活用品買些菜什麼的。
騾車沒有多買一輛,但仆婦順娘卻是請了一個,主要由她跟平安去買菜。
原先想著搬進來,嫂子和娘子能像以前那樣繼續買菜,結果才幾天,順娘就發現這樣不行。因為這一條巷子住著的鄰居們沒有自己家的主家娘子挎著個籃子去買菜的。
仆婦廖氏和平安一起去買了菜回來,就幫著齊氏和謝二娘打下手做飯,吃完飯後洗洗碗,空閑的時候就在謝二娘跟前伺候著,聽她吩咐做些灑掃的事情。畢竟房子大了,光靠謝二娘和齊氏兩個婦人打掃不過來的。多出來了第三進房後麵的一個小花園,兩人隔三差五地還要去後花園拾掇一番。
至於第二進院,是由順娘和謝二娘住著的,還有兩個孩子,以及乳娘楚氏。
第三進院子住著的是老娘劉氏以及服侍她的杏兒,嫂子齊氏還有慧兒。因為可成已經入學,所以順娘跟謝二娘給他安排了個一進院的院子,他從華氏族學回來就住在一進院了。這讓齊氏有些舍不得,可是她也明白順娘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兒子回來,她隻能去他的院子裏瞧他了。
至於原先租住的宋玉姐的房子順娘還是繼續租著,她把那裏的正房改成了一個接待生意夥伴的辦公地點,樓上放的是賬本和平日買賣的流動資金,有時候累了,也可以在樓上歇一歇。
至於院子裏的東西廂房就給了曲大郎夫妻還有順娘後來請的管事賬房先生住。
這樣一來,外院住著的夥計們也能住得更加寬敞了些,順娘的石炭買賣做得好,聘請的雇工也比以前多了。現在送種生和石炭的牛車,出去見客的騾車都是順娘自己購置的。
搬進了新家,順娘也請了客,直接在一進院擺席,請好手藝的廚師來做的席麵。
做了好幾十桌,來的人不少,除了順娘和謝二娘各自的朋友,還有喜家的姻親謝家,謝家的姻親陸家,以及梁家人,還有以前棗樹街的跟喜家來往的鄰居們。
眾人恭賀喜家喜遷大宅,從此以後就能安心在汴梁城裏安居樂業,家業越來越興旺發達,子孫上進有出息。
謝乙夫妻別提多高興了,他們兩個在吃席之前,就由謝二娘陪著把這個大宅逛了個遍,一邊逛一邊讚歎這宅子好,還有就是他們的眼光不差,果然女婿是個能幹的。
他們還說杏花算什麼,她現在因為跟梁三郎和離,得了一千貫錢,成了楊柳鎮的首富,胡家不做雜貨買賣了,還重新蓋新房也比不了自己女兒女婿的房子。
梁三郎跟杏花和離的事情,謝二娘也是最近從齊氏嘴巴裏曉得的。
齊氏跟她說,這是梁二娘最近來串門兒說的,梁二娘還說杏花要去了春生。
然而對於梁三郎跟杏花和離,給了她一千貫的事情,梁二娘卻沒有對齊氏說。大概梁二娘認為那一千貫錢是楊德儀拿出來的,這錢來路不正,說出來都是個恥辱,故而她開不了口。
梁三郎和離之後,梁二娘就堅持跟弟弟分家,找了安平街那一片的耄老來做見證,把家分了。
沒過幾日,梁三郎就搬走了,他告訴梁二娘,用手裏的錢買了個小宅子,離安平街不遠,以後梁二娘若想他了,可以去看他。柯氏因為不放心兒子,就跟著他一起去了他買下的小宅子照顧他衣食起居。於是安平街的鋪子裏就隻剩下了梁二娘和女兒秀兒,以及她請的那個幫著幹活的婦人申氏。
一開始,梁二娘還有些不習慣,身邊一下子少了兩個人,桌上少了兩雙碗筷,屋子裏也少了熟悉的說話聲。到了晚上睡覺時,更覺得屋子裏寂靜得令人不適。頭幾日,她莫名地懷念搬走的弟弟和老娘,也想帶著女兒過去看一看他們,畢竟他們住的地方離安平街也不遠。可是鋪子裏頭的買賣離不得人,她抽不出空去,時間一長,她也就習慣了身邊沒有弟弟和老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