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奉吳王夫差之命,抵達越國以後,越王勾踐盛情地接待了他。此時,子貢則對越王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此行的目的與意圖,他說:“我勸說吳王救魯伐齊,吳王雖然有想去的意思,但卻又害怕越國,聲稱要‘等我討伐越國後就行’,如果這樣,攻取越國就是必然的了。再說,沒有報複別人之心,而讓人產生懷疑,這是笨拙的人;有報複別人之心,而被人知道,這就危險了;事情還沒辦,就走漏了消息,這就可能毀於一旦。這三種情況都是幹事情的大患呀!”聽了這番話後,越王勾踐便向子貢叩頭拜謝說:“我曾經自不量力,與吳要打仗,結果被圍困於會稽,我對此則痛徹骨髓。”於是便詢問子貢有何妙計。子貢則說:“吳王因為勇猛殘暴,眾大臣都不堪忍受他的統治。國家因為屢次戰爭而凋蔽,官兵們無法忍耐,百姓也都怨恨吳王。太宰嚭做事,對吳王百依百順,從不指責他的過錯,隻圖保住自己的私利。這些都是敗壞整個國家的作法啊!如今大王您發兵幫助他,贈送重金寶玉以取悅於他的心,用謙辭卑語以表示對他的尊從。那麼,在這種支持和幫助下,他一定會率軍去討攻齊國,而不再與越國為敵。如果他討伐齊國沒有取勝,就是大王的福氣。如果他戰勝了齊國,必然又會用兵威逼晉國。我再請求到北麵去見晉國國君,讓他與諸侯一起攻討吳國,吳國則必然會被削弱。而且吳國的精銳都在齊國,他的大軍都在對付晉國,這時大王趁機進攻吳國,一定會滅掉吳國的。”越王聽了此計以後,非常欣喜,願意按照子貢所獻計策行事。

接著,子貢又離開越國,回到吳國,他向吳王夫差報告說:“我恭敬地將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十分恐懼,他說,‘我十分不幸,小時候便失去了父親,內心又不自量,得罪了吳國,導致軍敗身辱,棲身於會稽,國家也淪為廢墟荒原。全靠吳王的恩賜,才使我沒有失去宗廟社稷。吳王的恩德,我到死不敢忘懷,哪裏還敢圖謀不軌呢?”’五天以後,越王果然派大夫文種到吳國商量派兵協助攻打齊國的有關事宜。在這種情況下,子貢又離開吳國到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預先考慮事情的後果,就無法應付突然的事變;不預先分析軍事形勢,就不可能戰勝敵人。如今吳國與齊國就要打仗了,如果齊國打敗了吳國,越國必然隨之大亂;如果吳國打敗了齊國,吳國必將兵臨晉國。”聽了此話後,晉國國君大驚失色,並問子貢說:“對此應怎麼辦呢?”子貢則說:“修造武器,休養士卒,作好與吳國打仗的準備。”晉國國君便同意了。以後,子貢便離開晉國並回到了魯國,且圓滿地完成了遊說任務。

不久,吳王果然與齊國軍隊在艾陵交戰,結果大敗齊軍,卻未返歸吳國,而是兵臨晉國,與晉國的大軍在黃池之上相遇。吳、晉兩軍爭強,晉軍勇猛攻擊,大敗了吳國的軍隊。越王聽到了這個消息後,便立即渡江去襲擊吳國,在離城七裏的地方紮下營寨。吳王聽說以後,便命令立即離開晉國返回吳國,與越軍在五湖交戰。但久疲之師,長途奔襲,人困馬乏,遠非越軍的對手,結果打了三仗,都未取勝。致使吳國都城城門失守,越王包圍了王宮,逼殺了吳王夫差和他的臣僚。越軍在消滅了吳國三年以後,在東方稱霸。

這樣,子貢成功地運用了政治連環計的策略,在十年之中,改變了五個國家的命運:即保全了魯國,敗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盛,又使越國得以稱霸。

一句話短評:

子貢此謀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救魯國而用盡欺騙之術,雖高明,但卻與其聖人身份相違。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原文:

全師辟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譯文:

全軍退卻,避開強敵。軍隊在左側駐紮沒有什麼過失,也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之法。

智慧解析: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敵勢猛我勢弱,此時宜主動撤退,暫時避開敵人可卷土重來。“避而有所全,則避也”。撤退能保全力量,就應該撤退。撤退是最低的姿勢,卻也是最高的戰法。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即是此意,無論是以退為進,還是知難而退,亦或急流勇退其目的總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今天的退卻,是為了明天更好的進攻。

1.以退為進,晉文公智退楚軍

春秋時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氣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後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口晉國,願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