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與弗洛伊德齊名的精神心理學大師。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自幼患有駝背,行動不便,而他的哥哥卻活蹦亂跳,非常活潑,這使得阿德勒覺得自己又小又醜,事事都不如哥哥。五歲那年,阿德勒患了一場幾乎致他死命的重病,痊愈之後,他決心要成為一名醫生。此後,他生活的目標就是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在心理學上的很多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時代的記憶中找到蛛絲馬跡。
1895年,阿德勒從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獲得了博士學位。兩年後,他與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結了婚。在維也納期間,阿德勒也和普通的維也納人一樣,經常到咖啡館跟同學和朋友們一起飲酒作樂、談天說笑。他友善謙和、不拘小節,因此跟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阿德勒熟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他認為這本書對於了解人性有著莫大的貢獻。他曾經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對弗洛伊德的觀點進行辨析,結果弗洛伊德寫信給他,邀請阿德勒加入自己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而認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學生,其實大謬不然。兩人在心理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是並駕齊驅的,而且二人的學術觀點也迥然不同,但是阿德勒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洛伊德的組織,並成為這一組織的領導人之一。在此期間,阿德勒受到弗洛伊德的讚譽,並繼他之後成了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同時兼任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這篇文章使他聲名大噪。阿德勒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一方麵,有可能摧毀一個人,使其自甘墮落或激發精神病,但另一方麵,也有可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富蘭克林·羅斯福患有小兒麻痹症,但通過奮鬥卻最終成為美國總統。有時候某一方麵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麵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但他棄劍就筆,寫下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曆史上多得不勝枚舉。
此後,阿德勒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普遍存在的,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仰賴成人才能生活,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受到成人的控製。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征,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此時,弗洛伊德認為阿德勒的觀點是對自我心理學的一大貢獻,但又覺得它未談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謂的“補償作用”也隻是自我的一種功能而已。這是因為阿德勒的觀點尚未形成一個獨立的係統,等到阿德勒將“補償作用”作為其中心思想進行宣揚時,弗洛伊德便與他勢同水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