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兩人還彼此容忍對方,可是當弗洛伊德要求阿德勒登在其學刊上的文章要先接受榮格的檢查時,兩人便正式分道揚鑣。弗洛伊德致信心理分析學刊發行人,要他把學刊封底上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則就把弗洛伊德的名字去掉!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為了阿德勒的觀點曾經開過許多次會,由於弗洛伊德和其他許多人的堅持,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於心理分析學派,阿德勒因此率領一群跟隨者退出了心理分析學會,另行組建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稱其研究為“個體心理學”。

決裂之後,阿德勒摒棄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心理分析觀點,他認為這是對性的迷信,並以社會的概念來解釋男性的欽羨。他並不否認潛意識裏動機的實在性,但是他卻比弗洛伊德更重視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認夢的解釋有其重要的一麵,不過他卻認為夢是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樣,事事都用性來解釋。例如俄狄浦斯情結的產生,阿德勒認為隻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當然,性欲是存在的,不過它和饑餓、口渴一樣,隻有在追求優越地位時,這種生物學上的因素才能進入心理學的領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曾在奧匈帝國的軍隊中服役,充當軍醫。之後,他又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中從事兒童輔導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用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而且可以涵蓋師生關係。

到1920年前後,阿德勒已經聲名遠揚。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阿德勒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1934年,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歐洲講學。由於四處爭聘,他有時甚至要在一天之內分赴兩個城市演講。由於過度勞累,他終因心髒病突發而死於英國阿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一生著述頗豐,這部著作完成於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1932年,書中對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進行了闡述。由於譯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尚祈讀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