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果然問道:“送哪兩個人?”
諸葛亮說:“我在隆中時,就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壯麗的樓台,稱之為‘銅雀台’,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曹操原本就是個好色之徒,他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女曰大喬,次女曰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經發誓說:‘我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於銅雀台上,以樂晚年。如此,雖死也沒有什麼可遺恨的了。’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了得到這兩個女子而已。將軍何不去找到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就必然會班師回朝。”
周瑜疑惑地問:“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麼證據沒有?”
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
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說:“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來。”說完,當即將《銅雀台賦》背誦了一遍: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
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於東皇。禦龍旗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其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
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道:“曹操這個老賊,簡直是欺人太甚!”
諸葛亮連忙勸解道:“昔日匈奴的單於屢次侵犯大漢邊境,而大漢天子為了邊疆人民,尚且願許以公主和親,如今為什麼要在乎兩個民間女子呢?”
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即孫策,孫權之兄,其時已死)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
諸葛亮假裝十分惶恐地說:“我確實是不知此事,失口亂說,死罪死罪!”
周瑜說:“我一定要洗雪胸中之恨,不會饒了這個老賊!”
諸葛亮勸道:“還要請將軍三思,免得後悔呢!”
周瑜說:“我怎會屈膝降曹呢?說要投降,不過是故意試探先生而已,現已下定北伐決心,望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同破曹賊!”
諸葛亮見“激將大法”初見成效,便斬釘截鐵地說:“如果大將軍不嫌棄,我願意效犬馬之勞,早晚供聽使差喚。”
於是,二人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諸葛亮激孫權,激周諭,都是在深入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的基礎上有的放矢,這其中充分體現了諸葛亮的機智以及語言的魅力所在。
心靈最深切關注的一切,隻能經由嘴唇吐出的言詞討論。
——歌德
窮人為仁主
從前有個窮人姓仁名王。地方官認為這仁王的諧音是“人王”,犯了大諱,便將此事稟報給皇上。皇上心想:“我是人王,竟然有人也敢叫‘人王’,真是膽大包天。”於是命令地方官將這個窮人抓送到京城。
皇上經過審問,問明緣由,知道這個窮人沒有那麼大的膽量,並非故意犯諱,便也沒有降罪,對那窮人說:“我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添上一點,就叫仁玉吧!”那人謝恩以後,回家卻改成“仁主”,又被地方官報告給了皇上。
皇上第二次將這個窮人抓來,龍顏大怒道:“你是故意和我作對嗎?我給你改名仁玉,你非但不領皇恩,竟然還改名仁主。我是人主,你也想當人主嗎?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煩了,想人頭落地了吧!”
窮人麵無懼色地從容答道:“聖上息怒。你是人主,我是你的臣民,你賜給我一點,我應該頂在頭上,頂禮膜拜,豈能插在腰裏呢?”
皇上一聽,頓時轉怒為喜,放了這個窮人。
聰明的窮人抓住了皇帝愛聽好話的弱點,巧言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既保住了自己的名字,也保住了自己的命。
言為心之聲,衣為身之表。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