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寸之舌強於弩(1)(2 / 3)

乾隆問:“今年收成如何?”

回答說:“又是個豐收之年。”

“農人的生活怎樣?”

“家家戶戶衣食豐足。”

“地方長官還賢良麼?”

“個個愛民如子。”

乾隆聽了,果然龍心大悅,麵帶笑容,因為大臣們平時上奏的農村情況正是如此,看來真是國泰民安了。

乾隆一高興,叫身邊的大臣們各自報出自己的姓名,然後由這個農民分辨他們的忠與奸。

大臣們知道乾隆是要通過這個農民,收集百姓們對他們的輿論,萬一農民說出了真實情況,觸怒了皇上,後果很難預料。但又不敢違抗聖旨隱瞞自己的姓名,大臣們個個戰栗。其中有好多大臣的名字這個農民都熟悉,民間也常有議論,自然有忠有奸,但怎好照實回答。他想:這是皇帝在做戲呢,就上前奏道:

“滿朝都是忠臣。”

乾隆問:“你怎麼知道的呢?”

回答說:“我每次看戲,台上的奸臣像曹操、秦檜,都是滿臉白粉。今天看到的大臣,個個體態端莊,麵色紅潤,所以知道都是忠臣。”

乾隆聽了,大笑不已。

對於這個農夫而言,他不需要多麼正義和不顧自己性命地向皇帝反映當前的嚴峻形勢,最主要的是保全自己,因為皇帝不會因為他的一句話改變什麼,但是他自己卻可能會為自己說的話付出代價。明哲保身的言語更是難得。

語言是賜予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

——莫裏哀

蒲鬆齡駁權貴

清代大文學家蒲鬆齡雖然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是剛直不阿,滿腔正氣。一天,蒲鬆齡身著布衣應邀去一個有錢人家赴宴。在席上,一個穿綢裹緞的矮胖商人陰陽怪氣地問:“久聞蒲先生文才出眾,怎麼總也不見先生金榜題名呢?”

蒲鬆齡微微一笑,說:“對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經棄筆從商了。”

另一個滿身綾緞的瘦高的官吏故意裝出很吃驚的樣子說:“經商可是挺賺錢的。可蒲先生為何衣著平平,是不是血本無歸呀?”

蒲鬆齡歎了口氣說:“唉!大人您說得不錯,真是未卜先知呀!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從南洋進來的一批象牙,許多都是用綾緞包裹,也有極少數用粗布包的,我原來以為綾緞包的會名貴一些,所以就多要了些,隻要了少許粗布包的。可誰料帶回家一看,咳!綾緞包的竟全部是狗骨頭,粗布包的倒是真正的象牙。”

權貴們聽後心照不宣,一個個畢恭畢敬,默默無言。

一身布衣的蒲鬆齡,麵對權貴的輕視與嘲諷,巧妙地運用比喻,嘲笑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權貴,而將自己比喻成有價值的象牙。

語言是一塊琥珀,許多珍貴和絕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裏麵。

——理·特倫奇

海涅與驢子

海涅是19世紀德國著名詩人,他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因為有猶太人的血統,所以常常受到一些人的非禮貌待遇。

一次,他去參加一個晚會,晚會上遇到了一位旅行家。這位旅行家主動坐到海涅先生的身邊向海涅講述他在旅行中遇到的一些有趣味的人與事。誰知講到結尾時,這位旅行家不懷好意地問海涅:“海涅先生,您知道我在這次旅行中所見的最有意思的是什麼事嗎?”

“我又沒有去過,怎麼會知道呢?”海涅淡淡地說。

“在我途經的一個小島上,居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那位旅行者得意忘形地說。

“哦,這很簡單,先生,下次我和您一起再去那個小島,不就有了猶太人和驢子嗎?”海涅不動聲色地反擊道。

麵對對方帶有惡意的諷刺時,我們隻要抓住對方語言當中的荒謬之處,就能予以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