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潛規則四:能屈能伸,成大事的“彈簧”之道(1)(3 / 3)

劉副局長的侄子來了,但隻有檔案材料,沒有畢業證,因為他雖讀完了兩年學製,但學業不精,自學考試才通過了七門,哪來的畢業證,馮科長讓他先回去等候通知。

過了幾天,劉副局長又過問這件事情,馮科長先說了說他侄子的情況,隨後說道:

“劉局長,我說話算數,你給那所學校的校長談談,隻要他們接收,我這就把關係給開過去。”

劉副局長從馮科長的話裏顯然已聽出了弦外之音,隻好說:“那就先放放再說吧。”

馮至對劉副局長沒有采取直接對抗的方法,而是欲擒先縱、回避鋒芒,達到了保護自身的目的。

官場上的矛盾、衝突、痛苦,使大部分人都會處於戰爭狀態。用欲擒先縱的辦法,回避鋒芒,不直接對抗,能讓你的心靈自在、祥和,矛盾也會在迂回曲折中得到妥善解決。一旦回避了鋒芒,你就會發現事情原本可以很簡單。識時務者為俊傑,當你處於矛盾的漩渦中時,當你處於矛盾的焦點時,你不妨暫退讓一步,再伺機推托。

點評:

欲擒故縱回避鋒芒是一種智慧,更是成大事的一種手段。

5.以忍為先成大事

世間凡遇事以忍為先的人都不是等閑之輩。所以欲成大事者必要時要以忍為先,先屈而後求伸。

下麵我們來看一則故事:

劉秀手下的潁川郡,太守寇恂是個很懂得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

有一次,執金吾賈複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潁川郡殺了人,寇恂派人把這軍官抓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複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麵子,氣得罵著說:“真是豈有此理,打狗還得看主人呢!寇恂這小子,我決饒不了他!”不久,賈複從汝南回洛陽,快到潁川郡時,對左右的人說:“我見到寇恂,一定要親手殺了他!”

寇恂知道賈複不會放過他,就決定躲開,不跟賈複見麵。他手下的一個武官對他說:“您怕賈複幹嘛?我帶著劍跟在您身邊,他要動手,我就對他不客氣!”寇恂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嗎?藺相如那麼有勇有謀,連秦王都怕他,可廉頗要為難他時,他卻讓著廉頗。為什麼呢?他是為國家著想啊!他能做到的,我寇恂難道做不到嗎?”

可是,賈複是京城來的大官,他從潁川郡路過,太守完全避開不見麵也是不行的。寇恂想了想,吩咐手下人備下豐盛的酒飯,等賈複和他的隨從們來了,給他們每人送上兩份酒食。賈複的隊伍一進潁川郡地界,郡裏的官員們就按照寇恂的安排,熱情地迎上前去,獻上好酒好飯,一個勁兒地勸他們多吃多喝。等他們吃飽了,喝足了,寇恂突然趕來,表示歡迎,然後推說有病,匆匆忙忙地走了。賈複急忙叫人去追,但手下人一個個喝得醉醺醺的,吃得飽飽的,爬不起,跑不動,隻好眼看著寇恂走遠了。

寇恂是一個不計較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他能夠清醒地對待別人對於自己的仇視,不與他人去爭長論短,而是機智避退,並不是他軟弱無能,正是一個忠直之臣過人之處。寇恂忍仇不爭、不鬥,是心胸博大,為國家著想,如若不忍,與賈複刀對刀,槍對槍地爭鬥起來,隻能是仇更深,怨更大,解決不了什麼問題。而退一步,對自己、對國家都有利,正是海闊天也空。

點評:

堅持秉公執法,因而得罪權貴,結下怨仇,按理來說,寇恂沒有任何過錯。麵對對方的尋釁,寇恂顧全大局,以忍為大,隻有這樣的人才是成大事之人。如廉頗之小肚雞腸者注定是成不了什麼大事的。

6.天大事的事,忍一忍就過去了

明朝蘇州城裏有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老翁在裏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尤老翁一向謹守“和氣生財”的信條,先將夥計訓斥一通,然後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

可是趙老頭板著的麵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色,靠在一邊櫃台上一句話也不說。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我剛一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點點頭,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語氣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身兒體麵點的衣服穿。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

尤老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夥計查一下賬,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來。然後,尤老翁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老翁並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