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凡事順其自然,幸福的人生不抱怨(1 / 3)

人一生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麵對這些不如意的事情常常抱怨、煩惱,這樣的心態是非常消極的,何不順其自然呢?隻有順其自然才能夠從這些事情中不斷地成長,做一個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生是不會有任何抱怨的。

如意隻有一二,何不隨意而安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際遇不是個人力量所能控製的。而在複雜多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的環境中,唯一能使我們安心的辦法,就是使自己“隨遇而安”。

人與人生命的長度大致相同,但寬度卻大相徑庭。人們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其實怎麼個活法,是死撐著還是幸福地活著,表麵看來沒什麼區別,但其實質大不一樣。

一個豔陽高照的夏天,寺院裏的一盆花被太陽曬的拉著腦袋。

“天哪,快澆點水吧!”小和尚一邊喊著一邊去提了桶水來。

“別急!”老禪師說,“現在太陽太厲害了,熱的花澆上冷水,非死不可,等晚一點再澆。”

傍晚,那盆花更加枯萎了,整個身體都趴在了盆上。

“不早澆……”小和尚見狀,抱怨道,“一定已經幹死了,怎麼澆也活不了了。”

“澆吧!”老禪師指示。

水澆下去,沒多久,已經枯萎的花慢慢站了起來,而且生機勃勃。

“天哪!”小和尚喊道,“這花可真厲害,這麼熱的天,居然還能撐到現在。”

老禪師糾正道:“這花不是死撐著,是好好活著。”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低著頭,十分不解。

“當然不同。”老禪師拍拍小和尚說,“我問你,我今年80多了,我是坐著等死,還是開開心心地好好活著呢?”

小和尚低下頭沉思起來。

晚課完了,老禪師把小和尚叫到麵前問:“怎麼樣?想通了嗎?”

“沒有。”小和尚依然低著頭。

老禪師嚴肅地說:“很多人得過且過地活著,害怕自己死了,每天求神拜佛,希望得到永生,死後成佛,這是撐著不死;而有些人非常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他們每天都充滿希望地向前看,這是好好活著。那些死撐著的人,沒好好過今生的每一天,佛祖又怎麼會給他死後更好的生活呢?”

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其實根本不需要像小和尚那樣急躁,而是要學習老禪師那樣隨遇而安的心態。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都沒有領悟何為真生命,那還能指望在死後獲得全新的生命嗎?

這裏的“好好生長”與“撐著不死”是對同一種處境的不同選擇,因為“好好生長”是麵對生活泰若安然的態度,而“撐著不死”是對生活充滿無奈地活著,所以我們應該揣著一顆必死之心,能夠直麵生死才不會在逆境麵前瞬間崩潰。好好生長是一種積極的隨意的心態,順從一天又一天精彩的生活,隻要保持眼睛有光澤,心靈就永遠不會荒蕪。

一天,弘治禪師在禪院裏修行悟道,一位故人前來拜訪。吃飯時,故人見弘治禪師吃一道鹹菜,故人不忍心地說:“難道你不嫌這鹹菜太鹹嗎?”

弘治禪師回答說:“鹹有鹹的味道!”

過了一會兒,弘治禪師吃好以後,手裏端著一杯開水,故人又皺皺眉頭道:“沒有茶葉嗎?難道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治禪師又笑一笑說:“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故人後來說:“弘治禪師一切都好,肮髒的客棧好、破舊的席子好、破舊的手巾好、蘿卜好、白菜好、鹹死人的菜飯好……什麼都好,什麼都有味。”

“什麼都好”,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光榮也好,羞辱也好。不會太計較窮富、得失、順逆有無、分合別離,遇到任何事情都能接受,任何地方都能安住,其實隻要能夠隨遇而安,何處不是淨土!

這就是隨遇而安。

當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學會安慰自己、開導自己,試著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隻要能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寵不喜,辱不驚。”那麼,你就找到了任自己內心寧靜的良方。隻有內心寧靜了,才能看得開、看得遠。

人生在世,很不容易,風風雨雨,溝溝坎坎,苦辣酸甜都可能遇到,因此,要保持一種隨遇而安的平常心態。這種心態並非消極,而是提示人們在不斷進取中,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是車水馬龍,還是門庭冷落;無論是輝煌奪目,還是默默無聞,都要有個良好心態,笑對人生,繼續拚搏。所以說,一個人如能不管際遇如何都不較真兒,都能保持快樂的心境,那他將比擁有萬貫家產都更有福氣!

接受當下,幸福跟著妥協走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妥協的過程。從生到死,我們不斷地妥協。向時間妥協,向生活妥協,向命運妥協,向生命妥協。因為很多時候,是妥協成就了社會的和諧和人生的幸福。國家之間學會妥協,就能給世界帶來和平與發展;企業之間學會妥協,就能給雙方帶來雙贏;同事之間學會妥協,就能給團隊帶來合力;家人之間學會妥協,就能使家庭免於破裂、促進和睦、保持親情和溫馨!不管在哪個集體,哪個角落,妥協都會讓人獲得幸福。

很小的時候,小靈在外麵玩,父親喊她回家,她便梗著脖子喊:“我不,我偏不。”結果,父親劈來一巴掌,將她左臉打到了右邊去。

小靈向母親要糖吃,母親說留到下次再吃吧,她鼓著眼睛叫:“我要,我就要。”結果,母親把給了她的糖也收回去,從地上抄起一根竹條,打了她幾下。

小靈梗著脖子的樣子是不是太憨,鼓著眼珠的樣子是不是太倔?

現在,長大了的小靈也許會這樣處理這兩件事。她會對父親說:“讓我再玩一會,我就回來。”她會對母親說:“還給我兩粒,就兩粒。”也許事情會這樣演繹:小靈多玩了一會,小靈又多得了兩粒糖。

因為小靈已經學會了妥協。

不是說梗著脖子說“不,我偏不”是完全錯的,不是說鼓著眼睛說“我要,就偏要”是完全不能的,而是說,人生許多東西並不能夠絕對按照自己的意誌轉移。世界並不是你一個人的,隻有學著對他人多一些隱忍、包容,你和身邊的人相處得才會更和諧。

有一位大姐雖然潑辣能幹、不拘小節,但就是不喜歡做家務。一次,她丈夫出差,她就邀請自己的女友到家裏做客。吃過晚飯,女友看電視,她就去鄰家打牌了。

守著滿桌狼藉看電視?女友覺得很難受,就收了碗筷送往廚房。一進廚房,女友愣了:在廚房的洗碗池裏,堆滿了未洗刷的鍋碗瓢盆,足足有20多個。

看來,自丈夫走後,妻子就沒有洗過碗筷!女友知道這位大姐不愛幹家務,可沒想到她竟懶到這種程度。女友看不下去了,用了整整一個小時將廚房打掃得幹幹淨淨。

事後,女友問她:這樣你的丈夫不會跟你吵鬧嗎?大姐聽後,竟然顯出一臉的幸福和得意:“不會,他走的時候,還特意去買了些新碗,告訴我說‘隻管用留著他回來再刷’,他知道我不喜歡刷碗。在這個問題上,這麼些年他從來沒有和我惱過。”

大姐說,因為自己不幹家務,婆婆有些不滿,可老公認為,人無完人,妻子聰明能幹、豁達開朗,不喜歡進廚房,這不算什麼毛病,他不會計較這些。所以,結婚30年來,兩人一直恩愛如初。

女友看大姐如此幸福,就問有秘訣沒有。大姐笑笑說,哪有什麼秘訣,隻不過是彼此多一些包容和妥協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夫妻就是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怒目相向。

如果,雙方能多一些包容和妥協,那麼將會給自己增添多少幸福啊。特別是當激情退去,平淡成為婚姻生活的主旋律,妥協或許就成了幸福的催化劑,幸福就會萬年長,愛情也能夠長長久久到白頭。

事實證明,接受當下,在紛爭中多一些忍讓,學著向對方靠攏,適應對方,這樣人生才會更加快樂。

跟著感覺走,你的內心就不會太糾結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世事往往就是這樣,有些事過於執著過於強求也無濟於事。有時候執著會成為一種負擔,一種生活的累贅。放下身上背負的包袱,跟著感覺走,一切隨緣,你就不會糾結,就會輕鬆很多。

人生無常,人生短暫,人生能安於世,就在於萬事隨緣,這樣,你就不糾結。因為隨緣,你可以處變不驚;因為隨緣,你可以淡泊名利;因為隨緣,你可以心胸坦蕩;因為隨緣,你的生活在平淡中光彩奪目。

要尊重緣分,但在珍惜“緣分”的同時,還要做到緣來不拒,緣盡不驚。

隻要不拒絕隨緣,隨緣便時時存在於生活中。一切隨緣,隨緣便是福。

婆羅門經常聽人們說,舍衛國的人過得很逍遙快樂,因此,他很想到舍衛國去看一看。

經過好幾個月的長途跋涉,他來到了舍衛國。

他剛到舍衛國,在進城的路上,他看見田地裏有父子兩人在耕種,突然來了一條毒蛇,並將兒子咬死了。可奇怪的是,那個父親不但不管兒子,而且接著幹活,像沒什麼事一樣。

婆羅門覺得很納悶,於是上前問道:“你的兒子都死了,你怎麼無動於衷呢?”

那個父親反問道:“我從來沒見過你,你從哪裏來,幹什麼?”

婆羅門回答說:“我從羅閱祗城來,聽說你們國家的人過得很快樂,打算來求學修道的。”

接著,婆羅門又問道:“你兒子被毒蛇咬死,你為什麼像沒什麼事一樣?”

那個父親回答說:“難道你不明白嗎?人之生、老、病、死,世間萬物的運行,都遵循自然規律,憂愁能有什麼用呢?為一件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去傷心得飯也不吃、覺也不睡,那就什麼也做不了,跟死人一樣,活著的意義就不大了!你要到城裏去,一定會路過我家,請你帶句話給我家人,就說兒子已經去世了,隻要準備我一個人的飯菜就夠了。”

婆羅門覺得很詫異:“這是什麼人呀!太冷血了,兒子被蛇咬死,不悲哀也就算了,反而還想吃飯,真是沒人性!”

隨後,婆羅門路過耕種者的家,並對他的妻子說道:“你的兒子在地裏被毒蛇咬死了,你丈夫讓我捎句話給你,隻要準備他一個人的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