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時刻優化內心,將人生悲苦隔在外(1 / 3)

在心靈與外界事物的交界處也有一扇窗,那是獲取幸福的通道。當心靈被欲望和雜念塞得太滿的時候,偶爾打開心靈的窗,為心靈尋找一個出口,讓心靈透透氣,這就是這扇窗最大的妙用。

滿足自己的生活,不攀比就不傷心

有這樣一句話:“不看我所沒有的,隻看我所有的。”無論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卑微的小人物的還是偉大的時代寵兒,都不要試圖去和別人比高低或是爭上下。要知道,“人比人,氣死人”。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拿自己的某一方麵與別人強的方麵作對比,使自己產生強烈的挫折感,進而出現焦慮,覺得不快樂。看著別人有錢,嫉妒;看著別人有權,詛咒;看著別人有閑,羨慕;看著別人晉升,委屈……正所謂“越攀比,越有氣;越比較,越傷心”。

星期一早晨,黃武生向總經理提出辭職。鑒於黃武生才華出眾、業績一直在公司名列前茅,總經理對他多方挽留,不但主動給他增加薪水,而且還承諾在短期內會給他升職。原本想跳槽的黃武生最終打消了念頭,決定留下來繼續在公司上班。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人事經理張小七的耳朵裏。張小七想:我也是個不可或缺的部門經理,不如向黃武生學習,總經理肯定也會給我升職加薪,以作挽留。

經過準備,張小七走進了總經理辦公室,表示自己也想辭職。

不料總經理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毫不猶豫地對他說:“那好吧!既然你去意已決,我也不好強人所難。祝您另謀高就,前程似錦!噢,對了,請你盡快補交一份辭呈給我。”

原來,張小七一向表現不佳,業績平平,鑒於他老實、聽話,總經理雖然對他早有意見,但是一時間還真找不到適當的機會。這次他主動送上門來,總經理正好順水推舟。

故事中的張小七弄巧成拙,不但沒有像黃武生那樣得到升職加薪的優厚待遇,反而連原有職位也丟掉了。由於他的盲目攀比才落得如此下場。與別人攀來比去,最後除了虛榮或背負起失望之外,還能得到什麼?有沒有意義?是徒增煩惱還是有所收獲?最後思考的結果即毫無意義。你明白了攀比毫無意義,自然就會停止這種無聊的行為。生活是自己的,隻要讓自己快樂、舒適就好,何必讓有害無益的攀比損害自己的快樂呢?

人必須充分了解自己,並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位置。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一味地盲目攀比別人,在挫折中產生錯覺,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來,最終讓自己吞下苦果。

有一些人坦言,最害怕去參加同學會,因為現在的同學會簡直就是“攀比會”:比事業、比地位、比房子、比車子、比銀子……於是,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越比越氣。老實說這種煩惱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就會少些怨氣,生活也會輕鬆很多。

有一對夫婦,現在外界看來他們是十分的和睦,但不久他們就離婚了。

有人問這對夫婦:“你們為什麼要分開呢?”

“瞧瞧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買了200多平米的房子,超大的客廳、寬敞的露台、獨立的衛浴;還有車子……瞧瞧我家這個窩囊廢,有什麼呀?”妻子這樣回答。

“哼哼,一天到晚就知道嘮叨我,哪像人家的老婆,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溫柔賢惠、精明能幹,差遠了……所以我要和她離婚。”丈夫這樣回答。

原來,是攀比讓這對夫婦離婚的。

就這樣,總是羨慕別人,結果,兩個人就不和睦了,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活糟糕透頂了,最後隻有分道揚鑣。可以說,他們是在別人的擁有裏給自己尋找痛苦。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過上另外一種生活,一種愉悅內心的、沒有什麼壓力的、自己喜歡的生活。可是,事情並不是這樣,很多人整天愁眉苦臉,總認為自己擁有的一切沒有別人的好——很多時候,看別人的經曆一般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從別人的經曆裏尋找自己的存在,一個是以別人失敗的經曆為借鑒讓自己逃脫。於是,當在別人的擁有裏找不到自己的影子,拽著別人的繩子沒有從自己的擁有中跳離時,自己就開始怨天尤人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如此,久而久之也就把生活當作了負擔,隨之便會覺得生活充滿了痛苦。

人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比上還有不足時,應該努力求得進步,這樣才有可能成功;當比下有餘時,應該滿足當下,這樣才會活得快樂。學會正視自己,學會自我開釋,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學會不在意,這樣才能去除盲目攀比、自尋煩惱的扭曲心理。

陳習強的上司是自己的老鄉,比他還小一歲,老鄉每年賺幾個億,看到自己簡直不能和上司比,陳習強非常鬱悶:都是人,同樣工作那麼長時間,為什麼差距就那麼大呢?他一度覺得自己很無能,甚至快要到自暴自棄的地步了。

直到有一天,陳習強的大學同學聚會,才讓他改變了這樣的想法。在同學們的眼中,陳習強是他們當中事業做得最成功的一位,不到30歲,房子、車子全都有了。與陳習強比起來,他的同學全都感歎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掙紮。

看到了同學們的情況,陳習強又重新找回了自信。當然,他不是在貶低同學,而是他已經知道了用什麼樣的心態麵對生活。從那以後,他工作更賣力了,而麵對每年賺幾個億的老鄉心裏也平和了。

周立波說:“幸福是看出來的,痛苦是悟出來的。我們總喜歡把別人表麵的幸福和我們隱藏的痛苦做比較,結果我們的痛苦指數,在不當的對比中又創新高。我們羨慕鳥兒的翅膀能飛,鳥兒又何嚐不嫉妒我們雙腿如飛呢?與其用別人的幸福懲罰自己,還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人啊!越比越糊塗,越想越明白。”的確,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可比性,麵對比自己強的人沒必要去比較,隻要自己永不停止追求的步伐,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遇到不順,我們常常會怨天尤人,那是因為我們的眼睛放大了別人的優點,在仰視別人的同時看到了落差,這確實令人心中不悅。但我們也要看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縱看上下,橫看左右,心理隻要尋找到了一個維持平衡的支點,就會快樂地活在當下。

持平常心,才會有幸福心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是《小窗幽記》中的一副對聯。恰恰從這一副對聯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內心是何等平靜,無論外界是怎樣的風起雲浮,他依然可以幽然獨坐,以平常心泰然處之,他心靈的那寸淨土永遠不會被任何聲響和外物所打擾。這就是人生入世時的境界,唯有這樣才能從入世中的有我之境達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一位年輕人有幸得見一位得道高僧,就問:“高僧,為什麼你是受人敬仰的高僧,而我卻是常人,你我有什麼不同之處嗎?”

高僧答道:“有!”

“那是什麼?”年輕人問道。

高僧回答:“我想吃飯的時候就吃飯,想睡覺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麼區別呢?”

年輕人不屑地說。

高僧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麼不一樣的?”年輕人問道。

高僧說:“很多人感覺餓了,並不能專心吃飯,思緒總會跑到九霄雲外;困了,也不能安穩地入睡,看似是睡著了,但潛意識還在活動,就是我們常說的做夢。而我就不是這樣,吃飯就盡情地享受人間美味,什麼也不想;困了,就平靜地入睡,從來不做夢。”

高僧繼續說道:“塵世中的人很難做到這樣專心致誌,原因就是他們沒有一顆平常心。他們總是不停息地追求著金錢、地位、權利等等一些身外之物,為了一些利害得失,迷失了自我,更感受不到幸福的味道。隻有將一顆平常心融入自然界,並遵循自然的規律,去感受生命的真諦,才能體會幸福的真正含義。”

常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被眾人敬仰的得道高僧,就是因為心存雜念,不能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萬事萬物,他們的行為往往被功名利祿所左右,他們的情緒會因成敗得失而起伏不定。

現在的人們為了追求所謂幸福的日子,不惜透支健康、支付尊嚴、出賣人格,到垂暮之時,就會發覺年輕時孜孜以求的東西是那麼虛無與縹緲,這時就會對生命產生新的感悟,明白平常心是真諦,是福氣。

如果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就可以將世事看穿、看透、看破,那麼你就可以寵辱不驚,做到時時無礙、處處自在的境界。擁有一顆平常心就擁有了一種正確的處世原則,一分自我解脫、自我肯定的信心與勇氣,不會高估自己,也不會自甘墮落。

其實,無論是比賽還是生活都如同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保持平常心才是了悟之本。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的繁華,而是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因為留戀塵世,才被塵世的喧囂擾亂了心緒,所以佛家常說:“心亂隻因心在塵世,心靜隻因心在禪中。”一個人過什麼樣的生活,不是由任何物質的東西決定的,而是由他的心境決定的。

南嶽和尚出參神宗的第六代祖師時,祖師問道:“你從哪裏來?”

南嶽和尚回答說:“我從嵩山來。”

祖師又問:“是什麼東西指引你千裏迢迢來到這裏?”

南嶽和尚沒有明白祖師的問題,就沒有回答出來。

後來,南嶽和尚經過長時間的真心參禪後,終於悟出祖師所指的“東西”。他回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意思是:你要說它像什麼,那你就會馬上偏離它。

祖師聽後又問道:“是否還需要自我修正呢?”

南嶽和尚答道:“我不敢說不需要自我修正,但我可以決不會汙染它。”

祖師聽後心裏暗自喜悅,於是就對南嶽和尚說:“這個不會汙染的,正是我們要留心護持的。”

佛法本來平常,“決不會汙染它”就是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保持心靈的純淨,就不會貪戀世間的物質和繁華;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就會視塵世間的一切妄念為生命中的煙雲。

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讓自己的心靈純淨?如何讓自己的心真正進入禪中呢?

一個徒弟來到法堂請示師父道:“師父!我心無雜念,早睡早起,打坐,念經,從不懈怠,可以說是本寺廟中最用功的一個了,為什麼我還是不能開悟呢?”

師父拿出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徒弟,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它能立刻溶化,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會兒,徒弟又來找師傅,說道:“葫蘆口太小了,鹽塊無法融化,我用筷子攪拌,又攪不動,我還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請師父指教。”

師父接過葫蘆,倒掉了裏麵的一些水,然後拿著葫蘆搖了幾下,很快鹽就化了。師父語重心長地說道:“心就像這裝滿水的葫蘆一樣,因為水裝的太滿,所以搖不動,也攪不得,鹽又怎麼化得開呢?”

徒弟疑惑地說:“難道不用功也可以悟道嗎?”

師父微笑著說:“悟道之本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過於刻意,你把悟道看得太重要了,就會偏離了悟道的本質。比如彈琴,如果琴弦太緊就容易斷,而琴弦太鬆則彈不出聲音,隻有鬆弛把握得當,才能彈出優美的琴音。”

徒弟聽後終於茅塞頓開。

其實,做人也一樣,不要過於執著,試著放緩自己的腳步,讓生活過得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這樣才可以看到身邊美好的東西,才能有時間去感受到生活幸福的所在。

安貧以守道,知足即是福

在繽紛多變、物欲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人煩惱的根本就在於不知足,在欲望的驅使下奢華的物質生活,卻與幸福背道而馳,結果得到的卻並非是自己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