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沒有彩排,請每天做好現場直播(1 / 3)

人生的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不會給人們任何彩排的機會。如果什麼事情都可以彩排的話,人生還有什麼意思呢?人生本身就是酸甜苦辣鹹等多種滋味構成,時刻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心態、方向。

然而,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有思念、快樂、幸福、痛苦,所以麵對人生我們應該做好現場直播的準備。

人生是條單行道,走過就無法回頭

過去的往往不會再次出現,錯過的往往不會重來,失去的也往往無法重新擁有,與你擦肩而過的那些人、那些事往往不會與你再相逢,這就是殘酷的人生:很多時候,走過就無法再回頭,失去就不會再擁有——這讓我們必須學會珍惜當下,把握好每一天,因為人生是條單行道,明天不會重複今天的事。既然人生不能掉頭,不能重新開始,那麼,在這條單行道上,我們就應該珍惜現在,珍惜我們的所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十分有意義。

在這條人生的單行道上,有的時候你能在這條寬闊的路上自由行駛,有的時候卻被堵得無法動彈。但不論你遭遇了什麼,你都隻能沿著這條道路向前行駛,無法掉頭。所以,把握當下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也是人生最好的選擇。

有一位醫生,他遇到一些因煩惱和憂慮而生病的人,這些病人總是因為過於煩惱以前和憂慮未來,長期悶悶不樂,這些人的健康就這樣被毀壞了。

為了更徹底地醫好這些人的病,這位醫生給病人們開了一個簡單卻有效的方子:“讓自己的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說,他讓這些病人注重活在今天,努力做好今天的事,不要去擔憂昨天或明天的事。

後來,很多病人很快好了起來。

其實,最好的活法就是無限珍惜此刻和今天,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我們去擔心呢?每天隻要活到就寢的時間就夠了,不知抗拒煩惱的人往往會生病。因為一個人每天都處於憂慮中,身體就像一根繩子,拉來拉去遲早會拉斷。如果每天都在憂鬱未來、痛苦過去,他一定不會健康地活著。

人生的每一秒都是不可重現的,有時候,我們以為人生可以重來,但是,今天已經不是昨天了。既然我們的人生不可以重來,那麼,請用我們的眼睛攝下每一瞬間的精彩,用肢體感受全部的美好,別讓生命留下遺憾。

活在當下,就是要求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全身心地去做,不將任何事托付給明天。當睡覺的時候,不管有什麼煩心事,都能安然地入睡;當外出旅遊的時候,不管明天有多忙,都要全然地娛樂;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要全然地去愛,不計較他的過去。活在當下,就是不遺留昨天的煩惱,也不會為明天擔憂,全然地享受今天,活在今天。昨天已過,明天尚未到來,想那麼多幹嘛,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否則,此刻即將消失的時光,隻會從此失去。雖然思嘉麗是小說裏的人物,但是,她對待生活的理念和思想卻是和我們的現實生活相通的。

王德全是一個做事喜歡拖拉的人,但是,一場家庭的變故改變了他。

王德全小時候跟爺爺相依為命,不幸的是,在他讀大學的時候,爺爺過世了。

爺爺生前最疼愛他,王德全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茶不思飯不想,也沒有心思學習,整天沉浸在痛苦之中。同學們都說他是個重感情的人,但同學和老師也都在為他擔心,因為一兩天的傷悲是正常的,一兩周的傷悲也可以理解,但一個月都過去了,他還時時哭泣,不肯好好吃飯和學習,他的行為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

他的輔導員很著急,看到此情形,決定要和王德全聊聊。

“你為什麼這麼傷心呢?”老師問他。

“我傷心的是,在爺爺活著的時候,我沒有好好孝順他……爺爺永遠都不會回來了。”他回答。

“那你傷心有用嗎?”老師說,“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過去了就永遠不會回來了。就像你的昨天過去了,它就永遠變成昨天,以後你無法再回到昨天彌補什麼了。今天的太陽即將落下去,如果你錯過了今天的太陽,就再也找不回原來的了。”

從此,老師“如果你錯過了今天的太陽,就再也找不回原來的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王德全的心裏,逐漸改掉了為昨天憂傷的惡習。

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每一個刹那都是唯一的,所以我們需要格外珍惜人生的每一時刻。不讓明天的自己為今天而遺憾。人生是單行道,過去了就永遠無法回頭,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的每一寸光陰。珍惜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刻,把我們人生的每一秒都過成永恒的輝煌!

現在不想做,以後更不想做

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事情現在不想做,以後就更不想做。然而,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人,把一件任務派給他,並且要求他立即就做的時候,他有可能會找很多借口,比如,“我會盡快去做的”“最近我很忙”“先放著吧,我現在不想做”“我現在不想做這個,先做別的吧,最後再做這個”“過幾天再說吧,現在我手頭有事”。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事情,如果你現在不想做,以後就更不想做。所以,我們不能期望一開始就沒有想好好做的事情,最後能有一個好的結果,所尋找的那些理由,隻能在內心不斷強化,讓人越來越不想做。由此可見,倒不如一開始就把接到手的任務做好,帶著興致,直到把任務做完。

一個珍惜當下的人,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會找任何借口。如果他能力平平,就會以勤補拙,圓滿地完成任務;如果他技能不如人,就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技能,把工作做好;如果他在時間上比較緊張,為了更合理地利用時問,他不會說太多,而是以最快的速度開始,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要做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會占用自己寶貴的個人時間。

那些珍惜當下的人,從來都不會有現在不想做的想法,也不會把事情放到最後去做,更不會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不想做開脫,總是能夠利用當下的時間,出色地完成交付給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真的很忙,也會想辦法擠出時間,盡快完成任務。

王小平和劉文鬆都是很有創意的年輕人,他們同時進了一家廣告公司,做廣告設計工作。然而一年後,兩人卻受到了不同待遇。劉文鬆因為工作出色得到了高度的表揚和獎勵,而王小平卻因為工作業績一般還是老樣子。

其實,剛進公司的時候,王小平給大家的印象更好一些。王小平活潑好動,頭腦靈活,經常有新點子。相比之下,劉文鬆更老實一些,喜歡跟人說說笑笑,但為什麼最後卻是劉文鬆得到了表揚呢?

原來,這一年以來,兩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創意貢獻給公司,也都很努力地去表現。兩人唯一的區別是,劉文鬆萌生了一個好想法,就會立即行動起來,即使實現這一想法的條件不具備,他也不會找理由,而是想辦法克服困難去做,直到交出一個滿意的方案。

而王小平呢,盡管經常會有很多新點子,但總是停留在構思階段,每當別人催促的時候,就會說:“條件不成熟,我以後一定把它做出來。”他的好想法雖然不少,卻沒有一個付諸實踐,並且還用種種借口抹殺了一個又一個好想法。

王小平和劉文鬆很有代表性,有的人就像王小平一樣,把時間耽誤在了起點上。這樣的人總是以“現在不想做”“過段時間一定會做”等理由向後拖延時間。實踐證明,如果現在不想做,以後就有越來越不想做的心理。很多事情最後沒有結果,原因可能就是在起點上已經耽誤過多的時間,滋生了以後不願意去做或者不做的惰性。

不管想法多麼獨特,計劃多麼周密,如果沒有當下,也隻能是空談。事情能否做好,需要多方麵的配合,但是強有力的執行力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否做好,想法能否落實,要看當下的執行力。別給自己懶惰的機會,因為很多事情,你現在不想做,以後就更不想做。還不如現在就行動起來,帶著滿腔熱情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活在當下,重要的是珍惜當下,盡自己的所能,早日做完應該做的事情,一旦製定了計劃就要努力往前趕,而不是一再往後托。這樣才能夠珍惜當下,並能夠享受當下的輕鬆。

一生不到一萬天,且行且珍惜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人生是短暫的,每一天都會顯得尤為珍貴,因為按天計算的話,很多人的生命都不會超過一萬天。我們不妨做一個關於生命時間的計算:

假設一個人能活80歲,看看在這80年的時間裏,他能幹些什麼。

每天用8個小時睡覺,這樣,他的一生將有233600個小時用在睡覺上,合26年7個月,那麼這個人還剩下53年零5個月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

假定他每天用去30分鍾去吃早飯、午飯,晚飯用1個小時,這樣,每天吃飯的時間就用去兩個小時,80年將在吃飯上用掉58400個小時,相當於6年零7個月,那麼這個人還剩下不到47年的時間。

假設每天用一個小時忙個人衛生,80年又將用掉3年零4個月,這樣還剩下43年零6個月的時間。再減去每天用於休閑、娛樂的時間3個小時,80年將耗掉87600個小時,也就是整整10年的時間。

再假設每天用在上班途中、購物上的時間為3個小時,這會消耗10年的時間,這樣,還剩下23年半的時間了。再減去每年用在旅遊、度假、生病等事情上的時間為15天,那麼80年就是3年零3個月。

這樣,一個壽命是80歲的人,大約隻有18年零1個月的時間用來投身自己喜歡的事業。

所以,留給一個人一生做事業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是否該把握住時機,珍惜當下呢?你可能比以往任何人都更忙碌,工作也更辛苦。但一定不要忘了做好時間的主人,好好地活在當下!高爾基曾說過:“人從他出生的那天起,就一天天接近死亡。”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時間總是在不斷減少和失去,你無法創造,也無法花錢去買。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你要學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鍾。

不少實力雄厚、目光遠大、刻苦耐勞的事業家,都是辦事迅速,沉默寡言的人。他們說出來的話,句句都是確切而有所目的的,他們從不多耗費一點一滴的寶貴時間。

在富蘭克林報社前麵的商店裏,一位猶豫了將近1個小時的男人終於開口問店員:“這本書多少錢?”

“1美元。”店員回答。

“1美元?”這人又問,“你能不能便宜點?”

“它的價格就是1美元。”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回答。

這個人又看了一會兒,然後問:“富蘭克林先生在嗎?”

“在,”店員回答,“他在印刷室忙著呢。”

“那好,我要見見他。”這個人堅持一定要見富蘭克林。於是,富蘭克林就被找了出來。這個人問:“富蘭克林先生,這本書你能出的最低價格是多少?”

“1.25美元。”富蘭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1.25美元?你的店員剛才還說1美元一本呢!”買書人不解地問道。

“這沒錯,”富蘭克林說,“但是,我情願倒貼給你1美元也不願意離開我的工作。”

這位顧客驚異了。他心想,算了,結束這場自己引起的爭論吧,他說:“好,這樣,你說這本書最少要賣多少錢吧。”

“1.50美元。”

“又變成1.50美元了?你剛才不是還說1.25美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