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時刻優化內心,將人生悲苦隔在外(2 / 3)

《佛遺教經》上有這樣一句話:“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懂得知足的方法,就是處在寶貴、快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天堂,也覺得不滿意。不知足的人,即使物質上很富有也是貧窮的人;知足的人,即使在物質上很貧窮也是富有的人。雖然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告訴你,無欲是福,知足常樂才是幸福之本。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成仙以後,玉皇大帝讓他每日到民間尋訪度化,幫助那些貧窮的人們。一天,他走到一個村口,看見一對衣衫不整的老夫婦在擺攤賣水。於是他就走上前去,討口水喝,借機跟老夫婦搭話。張果老聽老夫婦說他們日子過得很貧窮,就想幫幫他們。於是,張果老問老夫婦倆有什麼願望,老夫婦倆說:“自己想開個酒店賣些酒,那樣日子就好過了。”

張果老指指村旁的一座小山,告訴他們:“在山頂上有一塊形狀像猴子的石頭,石頭旁邊有三個泉眼。現在三個泉眼都被泥土堵上了,你們明天上山去把泉眼上的泥土都清理出來,泉眼流出來的水就有酒味。”張果老又給他們一個葫蘆,告訴他們說:“把這個葫蘆裝滿就可以了回來賣了。”

老夫婦倆很高興,一晚上沒睡。心想,自己一定是遇到了神仙,不然,他怎麼知道那裏有酒水可以賣呢。第二天天還沒亮,老夫婦倆就趕緊爬上山去。找到了張果老說的那塊石頭,打掃淨了泉眼,看見果然有水流出來。舀一點嚐嚐果然有酒味。老夫婦倆大喜,裝了一葫蘆就回去擺在村口賣了起來,一葫蘆的酒正好能賣一天。

他們兩個就這樣天天上山裝酒回來賣。買酒喝的人都說酒好喝,買的人也越來越多,老夫婦倆的日子過得漸漸好起來。

過了一年。張果老又來到這個地方。見到他們賣酒生意不錯,就問老夫婦倆:“現在日子過得怎麼樣?”老夫婦倆見神仙來了趕緊告訴張果老說:“自從聽了你的話找到酒後,日子是越過越好了。”張果老問:“你們還有什麼願望?”老夫婦倆說:“就是沒有酒糟,不能喂豬,不然就更好了。”

張果老聽了老夫婦倆的話,搖頭歎息,口中念念有詞:“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有糟。”話畢,飄然去了。

從此以後,山上的泉眼就幹涸了,再也沒有酒水流出來。老夫婦倆又回到了原來的日子。

有些人永遠不知道滿足,於是便讓自己陷在欲望的深淵裏難以自拔,內心的平靜也被打破,因此也就很難收獲到生活中的快樂了。俗話說,知足常樂。要想生活得幸福、自在,就要學會知足,不可這山望著那山高,停下追逐名利的腳步,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若能做到安貧以守道、知足中進取,快樂將永遠陪伴左右。

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在他看來偶爾到朋友家喝喝酒、聊聊天,沒事的時候在山水之間遊曆,吟詩賞景,這是人生莫大的樂趣。因為知足,自得其樂,安貧樂道,才有他至今為世人傳誦的山水好詩,才有他遠離世俗塵囂的快樂晚年,才有了他成為品德高尚的隱士。

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令人幸福的東西,可人們為什麼卻變得越來越不幸福呢?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顆知足的心。一個人如果能知足,學會自我觀照,自我控製,長養智慧與安詳,幸福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漠視眼前的功利,才能得到人生的瀟灑

功利、得失是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最具分量的籌碼。許多人一遇到與功利、得失相關的問題,心裏的天平便會發生傾斜,難以自持。雖然這是人之常情,但卻能嚴重影響一些人的心理。功利、得失是讓人感受幸福的頭號大敵,人要想活得幸福就不要執著於功利,超越世俗的得失,唯有這樣才能夠活得瀟灑自在。

居裏夫人名聞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獲得了多種獎章和各種名譽頭銜,但是她對這些卻全不在意。一次,她的一位朋友來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獎給她的一枚金質獎章,朋友很是吃驚,對居裏夫人說:“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多少人想得都得不到,你怎麼能給孩子隨便拿著玩呢?”居裏夫人隨口告訴朋友說:“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一個人絕不能永遠守著榮譽,否則,將一事無成。”

居裏夫人一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她一生超然,不為金錢、富貴所累,大半生都是在清貧中度過的。

當居裏夫婦發現了鐳,獲得了諾貝爾獎,被成功的光環所籠罩時,世界都為之沸騰了。各地的科學界向她發出誠摯的邀請和致電,懷著崇高敬意的來訪者和請她簽名留念的一波接一波,給她拍照的、來采訪的記者常包圍在她的左右。然而,居裏夫人卻不以為然。居裏夫婦發現的“鐳”對於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凡的意義和廣泛的用途,所以有好多朋友勸居裏夫婦申請生產鐳的專利權。如果申請了專利,那麼居裏夫人一家就會有大筆的財富。但是瑪麗·居裏代表她的丈夫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不應該這樣做。這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不應受任何限製。如果我們的發現可以獲利,這隻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在這上麵我們不應該有什麼優先權。何況鐳是對病人有好處的……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

於是居裏夫婦把這個偉大的發現交給了工業界和醫學界。沒有用自己的成就謀求個人的任何私利。她更將巨額的諾貝爾獎金送給了身邊需要資助的人——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曾資助過她的親屬。可她自己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

居裏夫人不愧為偉大的科學家。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居裏夫人:“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一些人常以個人的得失利益為標準來看待幸福,名利雙收、占便宜便高興;無利可圖、失算吃虧則鬱鬱寡歡或懊悔不已。可人生哪會永遠在我們個人的掌控之中,哪有那麼多總是如意的事情,哪有我們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事情,永遠勝算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功利心太強的人則注定會為功利所累,過得不開心,不快樂。

被世人尊稱為“千古一相”的李斯,曾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輔佐秦王滅了六國,實現秦的統一大業。在秦王朝鞏固中央集權,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李斯嘔心瀝血,屢建奇功。就是這樣的一位智者、賢臣,這樣一位對秦朝有大功業的人,在名利麵前也難拒誘惑。為了自己的一點既得利益,秦始皇死後,他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害了國家也害了自己。趙高篡權得逞後,以“謀反”之罪把李斯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

曆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盡數,前人之鑒也不得不讓我們警醒:唯利是圖的人,必會導致人生的災難。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不計較個人得失、明理、通達之士,他們活得瀟灑、幸福。某大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曾在公司的股份改造中拒絕屬於他個人的40%的股權,戲稱“拒做危險的暴發戶”。在近幾年的大災麵前,許多誌願者不計個人得失甚至生命去參加救災,幫助受災的人們,他們都用自己的言行為現代人確立了超越個人利益的最佳人生坐標,他們是快樂的人。

需要的很少,就不要對生活苛求太多

有很多人在外拚命地掙錢,他們認為有了錢就可以滿足所有的願望,自己就會快樂。其實他們錯了,願望的越多,想要的就越多,對生活的期望值就越大,人就不會滿足,當然也不會快樂。這樣,無形中就剝奪了自己快樂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狠一點,不能一味地滿足自己的貪欲,而要讓自己學會滿足。

有一個信徒周遊世界,一天晚上他走進了街區的一個小巷裏,在那裏他看見了一個生命垂危的乞丐。信徒拉著乞丐的手說:“需要幫忙嗎?我可以送你去醫院。”

但乞丐卻說:“算了,已經沒用了,我已經知足了。我愛唱歌,把音樂視為生命,我的願望是唱遍全國的每一個角落,雖然我一無所有,但我實現了這個願望,我已經別無所求了。現在我隻想說,感謝神靈,讓我一生很都快樂,並讓我用歌聲養活了我自己。我的一生都在做我喜歡的事情,現在我快要死了,但死而無憾。”

話剛說完,乞丐就死了。信徒很虔誠地將他埋葬,並為他祈禱。

後來信徒每到一處都給人們講這個故事,並總結道:乞丐雖然不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豪,可他從不缺少生活中的快樂,因為他有著一顆容易滿足的心。

人生最有意義的活法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從中發掘到一顆容易滿足的心靈。人類不快樂的最大原因就是欲望得不到滿足、目標得不到實現。小說《笑傲江湖》裏有一句話說得好:“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我們現在的生活,豐衣足食已不成問題,甚至可以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可我們卻變得越來越不快樂。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是我們心存貪戀,永遠不知滿足。因為不知足,我們心中總有缺憾。知足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真正的喜悅、寧靜和快樂。

從前,有一個年輕農夫總是抱怨自己生活不濟,命運多桀,既發不了財也當不了官,整日麵朝黃土背朝天,因此農夫終日愁眉不展。

一天,有個道士路過他家,道士看到農夫悶悶不樂,便問其原因。

農夫歎息道:“為什麼我總有這麼多的煩惱?為何我既沒有一技之長而又一貧如洗?”

道士說:“年輕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農夫問:“富有?我除了煩惱什麼也沒有。”

道士微笑著問他:“那麼,假如有人用100兩黃金換你20年的壽命,你願意嗎?”

“當然不願意!”

“那用500兩黃金換你的健康,你願意嗎?”

“不願意!”

“那用1000兩黃金換你的生命,你願意嗎?”

“不願意!”

道士大笑著說:“年輕人,到現在為止你至少擁有1600兩黃金了,難道還不夠富有嗎?”

俗話說:“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人們對事物一味理想化的要求導致了生活節奏加快,因此,常常不能平和心態,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不對生活苛求太多,生活反而會賜予你更多的快樂。

不要為難自己,選擇幸福的心態

幸福,尋找它的人多,得到它的人少。很多人以為,隻要取得了金錢上的富足、事業上的成功,他們就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當他們拚全力站上人生頂峰的時候,卻往往會發出“高處不勝寒”的感歎。他們或許在一瞬間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然而還沒等他們品嚐到幸福的滋味,他們的內心便被落寞與空虛充斥殆盡了。這些人不明白,幸福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它不會在乎人們的富有或者貧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富人在城堡裏流著痛苦的眼淚,而窮人則在鄉間哼著舒心的小調。

人們在談論幸福時,往往會這樣說,“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幸福的滋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是啊,幸福往往關乎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態。當你用幸福的心態去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切都會因你的心情而變得美好,而當你用痛苦的心情去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暗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