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人生之間有一道屏障——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曾國藩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是站在人生的平台上看權力,而不是把持著權力擺弄人生。其中奧妙,自不待言!
曾國藩為官非同一般之人,他並不把權力看成至寶,也不把權力看得輕若鴻毛。在曾國藩的書信中,我們能夠在許多地方發現他關於為政做官的警示錄——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為政要勤謙廉勞、為政不可居傲、為政要有百姓心等等。這是曾國藩為政的基本綱要!
在這裏,我們尤其要看一看曾國藩求仕途、走仕途的人生過程:曾國藩青年得誌,仕途通暢,擁有重權,湘軍是他的“重鎮”;但是,他曆盡坎坷,曾幾次有輕生的念頭,這讓他醒悟了許多——原來人生可得可失、可放可收,更可以身處高位,也可身處低位,關鍵是要保持坦然自若的心態,徹悟人生榮辱。
曾國藩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前人的成敗得失都能在他那裏轉化為一種力量,提升為一種原則,升華為一種理念。他常常把這些原則和理念概括為成大事的“要義”、“要著”、“要法”、“第一義”等,並用以指導自己的仕宦生涯。
曾國藩之所以“成功”,之所以被“認可”,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審視,是因為他的許多作為中,蘊含著豐富的現代睿智,這是我們原來對曾國藩的關注中所忽略的。他的場麵做大,才能群雄影從;局麵狹小時,切忌屬下自立門戶;自己建立功業,先讓別人建立功業;擇人而事,不可草草;表現欲過強易遭不測等成大事之觀點、方法,無不閃爍著這樣的智慧火花。
曾國藩的後人、門生,以及包括毛澤東、蔣介石、梁啟超等人都能從某個方麵“發現”曾國藩成大事的“秘訣”所在。當然,這些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持立場也有很大差別,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近代中國,被叱吒風雲的大才子梁啟超讚許的人幾乎沒有,但他卻對曾國藩推崇備至,並稱:如果曾國藩在世,今日混亂的局麵一定靠他來拯救。
曾國藩死去了一百多年,不但沒有在曆史上銷聲匿跡,相反,他的傳記、日記、家書、著述,乃至有關他的故事、傳說等等都四處可見,隨處可聞。曆史發展到今天,“曾國藩熱”還在熱,說明人們還希望在曾國藩身上找到可資借鑒的東西,用以幫助自己走向“成功”,而《曾國藩三論》這本書也正好高度概括了曾國藩一生的成功之道。
關於中國古代的仕途可圈可點的太多,曆史學家可以去細心揣磨,各位看客也可反複把玩。其實,仕途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求仕者的心態和目的!
毛澤東一生“獨服曾文正”,直到病重的晚年,他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物”。毛澤東在《講堂錄》裏說:中國曆史上不乏建立功業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響後世的人,前者如諸葛亮、範仲淹,後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辦事兼傳教之人”,曆史上隻有兩位,即宋代的範仲淹和清代的曾國藩。按照毛澤東的解釋,曾國藩是“三不朽”的人物,因為,他成就了大事業,並且,思想品格也足以為後世所法。
為了較好地反映曾國藩成就了大事業的思想品格和人生經曆,我們以《曾國藩三論》這本書來透視曾國藩的一生,並從中去尋找人生的經驗和智慧。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在閱讀和理解之後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