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論做事 有大目標才能有大作為(3)(2 / 3)

——曾國藩

曾國藩一生不愛錢,一生不怕死。都是事實,乾隆帝說:“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治矣。”曾國藩以書生帶兵作戰,既不愛錢,又不怕死,湘軍得此領導人,故能樹立規模,取得勝利。

曾國藩的時代,還是中國宗法社會和家族製度最穩固的時代,所以,他對於勤儉治家一事,是很關心的。

曾國藩曾說:子姓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淫佚矣。宜令勤慎,無作欠伸懶慢樣子,至要!至要!吾兄弟中惟澄弟較勤,吾近日亦勉為勤敬,即令世運艱屯,而一家之中,勤則興,懶則敗。

他對於婦女的勤勞,也是很關心的。他說:

新婦初來,宜教之入廚做羹,勤於紡績,不宜因其為富貴子婦,不事操作。大、二、三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雙寄佘,各表孝敬之忱,各爭針黹之工,所織之布,做成衣襪寄來,餘亦得察閨門以內之勤惰也。

但他對於一個人的勤,並不主張立時做到,主張慢慢養成習慣。所以,他說:

此二者,婦道之最要者也。但須教之以漸,渠係富

貴之女,未習勞苦,由漸而習,則日變月化,而遷善不知。若改之大驟,則難期有恒。

對於勤勞,他又舉出若幹例子:他說:

家中種蔬一事,千萬不可怠惰。屋門首塘養魚,亦有一種生機;養豬亦內政之要者。在“儉”字上,曾國藩更有過人之處。

曾國藩生長於一個勤儉教友的家庭。等到自己結婚生有子女,雖任侍郎,任總督,任大學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過去一樣,不稍改變,這是任何人都不易辦到的。

曾國藩的日常生活:

先說食。曾國藩的日常飲食,以一葷為主,非客至,不增一葷,時人稱之為“一品宰相”。

次說衣。他做了總督,他的鞋襪,規定由太太及媳婦女兒製作。晚上,老太太、媳婦、女兒,規定要績麻紡紗。

次說住。哥哥做總督,弟弟做巡撫,客人子孫增多,舊屋不敷應用。九弟新建一屋,費去三千銀兩,曾國藩聞之不樂,馳書責九弟曰:“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因此,終其身未履新屋一步,卒於兩江總督任所。

兒子曾紀澤新婚,曾國藩特馳書與其子囑其轉誡新婦,要學習紡織酒食二事,要親下廚房,講求做酒食小菜。他在南京總督府任內,其夫人和兒媳們,每晚還要績麻紡紗,很少間斷,以此視達官貴人、豪富人家妻女的生活,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相傳,曾國藩三十初度時,曾製添青緞馬褂一件,家居不輕著,隻有遇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故藏之三十年,衣猶如新。

從這些事例,可以想見曾持身治家之儉,實可以風末俗則挽頹風了。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國藩升任翰林院侍講,6月任四川正考官,11月回京複命。曾國藩居在京都四年,景況很苦,生活儉樸,但對於窮困和疾病死亡的同鄉,必盡力資助,從四川回來,得到俸銀千元除寄家之外,拿出一部分錢來救濟貧困的親友,他在家信中說:

所以汲汲饋贈者,蓋有二故:一則我家氣運大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舊債盡清,則好處大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二則各親戚家,綿貧而年老者;今不略為資助,則他日不知別如?自孫入都後,如彭滿舅,曾祖彭王姑母,歐陽嶽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數人矣!再過數年,則意中所欲饋贈之人,正不可何若矣!這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為,後必悔之。

曾國藩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對於職務十分盡責,他這種勤懇廉潔的精神,很為一般人所欽佩,他說:現在衙門諸事,男俱已熟悉。各司官於男,皆甚佩服。上下水乳交融,同僚亦極協和。男雖終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為此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

以這種不苟不懈的精神,廉潔的為政,無怪博得當時京都的盛名了。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是一個治家的能手。他的治家方法,第一要早起;第二要打掃清潔;第三要誠修祭祀;第四要善待家族鄰裏。此外,對於讀書、種菜、養魚、喂豬等事,亦無不注意:因此,曾國藩便將這些事,編成“早掃考寶,書蔬魚豬”八個字,這就是曾國藩治家八寶:

(1)早:提倡早起,養成勤勞習慣。

(2)掃:按時掃除,培植衛生環境。

(3)考:虔誠祀祖,務使民德歸厚。

(4)寶:親養鄰裏,保持團結精神。

(5)書:教育子弟,增進國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