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王勃

勤奮好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頭懸梁,錐刺股”就是這一傳統美德的生動寫照。

提起“懸梁刺股”的故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蘇秦。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蘇秦在小的時候,就十分喜歡學習,他曾在很有名望的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家的言論。當時,蘇秦的家境不好,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更沒有錢買書讀。為了讀書,他時常把自己的長發剪下來賣掉,或者給別人打短工、賣力氣,以換取微薄的收入來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和學業。由於蘇秦勤奮好學,在初學的一段時期內,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然而,就在蘇秦取得好成績的時候,他驕傲自大起來,老師的話漸漸聽不進去了,自以為已經學到了縱橫術的所有知識,能夠“運籌帷幄”了。於是,他收拾好行李,告別了老師和朋友,一個人外出遊說他的“合縱連橫”理論去了。

蘇秦先是主張“合縱”的,於是他去求見周天王,勸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阻止強國的兼並。由於沒人給他引見,被冷落了一年多。一氣之下他又到了秦國,向秦惠王宣傳“連橫”的意見,勸他用此辦法來兼並各諸侯國,以統一天下。他先後寫了10來封意見書給秦惠王,但都沒有引起秦惠王的重視,秦惠王隻是草草地看一下,就隨便放到一邊,不予理睬了。

蘇秦在秦國住了一年多的時間,所帶銀兩已用得一幹二淨,衣服既破又舊換不了季。他已無法再住下去了,看到秦惠王一點也沒有重用他的意思,就隻好纏了裹腿,穿了草鞋,背上行李,離開秦國返回家裏。

由於路途比較遠,缺吃少喝加之心情不好,蘇秦奔波了好多天才回到家中。這時他已瘦得不成樣子,皮膚被曬得黑乎乎的。回到家裏怪難為情的,都不願抬頭見家人。妻子看見他這副樣子,歎了一口氣,低下頭去織布了;嫂子看見他這副樣子,也不想馬上給他去做飯;父母見他這副樣子,也不想與他說話。

蘇秦的心裏難受極了,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道:“唉,妻子不認我這個丈夫,嫂子不認我這個小叔子,父母也不認我這個兒子,這全是由於自己不爭氣造成的啊!”於是,他又重新開始埋頭讀書。當天夜裏,他把自己幾十箱藏書找了出來,從此不分晝夜刻苦攻讀,有時候讀著讀著就在案頭上睡著了。每次醒來看到時間過去了很多,他都十分懊悔痛罵自己無用,可是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辦法來製止自己打瞌睡。有一次,他讀著讀著又開始打瞌睡了,身子一下撲在了案桌上,放在案上的一把錐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使他一下子清醒過來。他看著錐子眨了眨眼,忽然想出了一個製止自己打瞌睡的好辦法: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此後,每當困意襲來的時候,他就拿起錐子,朝自己的大腿狠紮幾下。由於紮得狠,往往一下去就是鮮血淋漓。他的家人看了於心不忍,就規勸他說:“你不必這樣折磨自己了,隻要你痛改前非,就一定可以成功的。”

就這樣,蘇秦勤學苦讀了一年多的時間,才覺得比以前學得深了,能夠說服當代的君主了。經過這一番準備,蘇秦於公元前334年開始遊說六國,終於得到了六國君王的重用,並擔任了六國的宰相,提出了有名的六國合縱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在我國曆史上,像蘇秦這樣刻苦求學的人很多,晉朝的孫敬就是其中的一位。孫敬酷愛學習,每日攻讀到深夜。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由於他把時間幾乎都用在學習上,所以很少外出。當他偶爾到集市上去的時候,有的人就在他的背後指指點點地說:“看哪,這就是‘閉戶先生’呀!”為了避免在深夜學習時產生疲倦,他想了一個辦法:把頭發結在繩子的一頭,將另一頭掛在屋梁上,每當打瞌睡時,就會因為扯痛頭發而驚醒過來。

蘇秦和孫敬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不需別人督促都知道努力勤學,自製力和忍耐力之強讓人肅然起敬,這樣刻苦自律的精神無論穿越多少時空都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流傳。

什麼是自律?自律是一種超越,超越情緒的束縛;自律就是能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理想與追求。這種在克製中所需的毅力,需要我們懂得自我約束,不怕困難,勇於追求。勤奮和自律如同成功的左右使者,付出得越多,回報也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