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則樂,務貪必憂。——林逋

寧波人有句俗語:“三日勿吃鹹雞湯,腳骨有點酸汪汪。”這裏所講的鹹雞,既非鹹公雞,又非鹹母雞,而是田裏種的、缸裏醃的“雪裏紅鹹菜”。那麼鹹菜為什麼被稱作鹹雞呢?這裏是有一段緣由的。

相傳明末清初,寧波來了一位新上任的知府。知府姓王,兩榜進士出身,年少英俊,為人正直,十分體諒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了解到前任知府所以被免職,弊端甚多。最令人難以容忍的是,在農村青黃不接之時,他卻要大宴群紳,宴會上主要是吃雞。雞是挨家挨戶向農戶攤派來的,還美其名曰“百雞宴”。農民繳不出雞,隻能借印子錢,到市上購買。青黃不接之時,借了土豪劣紳一隻雞的錢,利上滾利,待到收成時歸還,賣掉一隻豬還不夠,農民叫苦連天。而對那些土豪劣紳來說,知府為他們創造了條件,既可白吃一頓,又可趁機放利,真可謂是官紳勾結。

王知府深知百姓疾苦,到了舊知府舉行“百雞宴”之日,他照常發放請柬例行,那幫士紳們接到請柬哈哈大笑,看來“千裏做官隻為財”,新舊知府換湯不換藥,便欣然赴宴。誰知待到開席賓主坐定時,桌麵上既不見水果糕點,也不見酒菜,隻見一大盆生切的“雪裏紅鹹菜”,聞不到一絲油香,大家都覺得好生奇怪。在宴會開始時,王知府說:“前任知府規定,每年需按時舉行‘百雞宴’,入鄉隨俗,在下不敢貿然棄之,無奈目前農村正值青黃不接之時,農民不要說雞,連雞蛋也難覓。也是王某不力,隻能以‘鹹雞’代替,還請各位多多包涵。請,請,請,各位不要客氣。”說完自己先吃了一大口。在座士紳眼見水淋淋、生腥氣的鹹菜,實在難以下咽。但知府都帶頭吃了,又不敢有違知府情意,都搖頭晃腦大叫“好吃!好吃!”將桌麵上生切鹹菜,吃得一幹二淨。待到吃罷,王知府又發話了:“蒙各位賞光,在下有一事相商,請各位在回府前,到錢師爺處繳10兩銀子,由府衙出具正式收據,不過你們放心,我寧波府決不會動用分毫,大家可待到年終時,憑收據領取肥雞一隻,以作抵償。”士紳們心裏都明白,再肥的雞哪值10兩紋銀。但知府親諭,誰敢不從!

第二天早晨,府衙門外貼出一張安民告示,告示上大意是:“時值春荒,鄉民度荒,如有困難,可向府衙貸取農本,隻需於收成後,以肥雞抵債,不需抵押,不收利息。”鄉民聞之大喜,紛紛前來借貸。眾鄉民就此度過了春荒,待到收成,不但五穀豐登,而且雞鴨滿院,副業也得到了大大發展。鄉民歸還農本之後,均大有積餘,紛紛感謝王知府的大恩大德。在還債之餘,也一定要挑一隻特大肥雞,請知府嚐嚐。王知府哪裏肯收,來送雞的鄉民,在府衙外越聚越多,竟達一二百人,但王知府還是命衙役勸大家回去,不肯收雞。不知是誰出了一個主意,說:“大人再不肯收雞,我們就在府衙外跪請!”一個帶了頭,眾鄉民便紛紛頭頂肥雞,在府衙門口跪成一片。前來看熱鬧的人,更是人山人海。這可急壞了王知府,與錢師爺商量,不知如何是好。盡管錢師爺是老公事了,聚眾鬧事過去常見,這種場麵卻從來沒有見過,也束手無策。這時,衙役來報:“外麵下起傾盆大雨,眾鄉民淋在大雨之中,就是不肯散去。”這無異更是火上澆油。王知府下令:“快請鄉民們進府衙來避雨!”誰知眾鄉民堅持要知府收下手中肥雞,否則決不起身避雨,寧可淋在大雨之中。還是師爺機靈,經知府同意,將雞一一收下,並每人發給收條一張,鄉民這才滿意而歸。

三天後,府衙門前又貼出了告示:明日中午重開“百雞宴”,凡日前送雞者,一律憑收條前來赴宴。這消息一下子傳開了,知府大人與赤腳鄉民共同赴宴,實在是前所未聞,鄉民們都感激王知府的恩德,“雪裏紅鹹菜”也從此身價百倍,以後杭寧一帶均被稱為“鹹雞”。

古人雲:“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今人言:“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百雞宴”的故事告訴我們:做官的人就應該時時刻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廉潔從政,盡職盡責,真心誠意地為人民服務,做人民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