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簡素為美。
——司馬光
於成龍,字北溟,號於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自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起,曆任知縣、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他為官30年,為政清廉,勤勞務實,生活儉樸,拒賄倡儉,被譽為“天下第一廉吏”。
於成龍走上仕途之路的第一任職是羅城(今廣西北部)知縣。當時的羅城屬柳州府,地處偏僻,野草遍地。瘴煙癘雨,民情慓悍,經濟凋敝。盡管條件如此惡劣,但他毫不畏懼,說服了家人和親朋好友,帶上自己變賣家產所得的盤纏,毅然奔向羅城,決心改變那裏的麵貌。雖然於成龍對羅城的惡劣環境和人民的困苦情況早有思想準備,可是實際情況比傳說和預料的還要嚴重得多。經過20多年的戰亂後,羅城經濟蕭條,民心不安,百姓貧困不堪,有的鋌而走險,淪為盜賊;地方大姓與地主成為世代冤家,相互仇殺,人口驟減。
當時,羅城縣城隻有六家居民、數間草屋,縣衙門沒有門垣,院中長滿荒草,三間草屋破爛不堪。於成龍築土為案,鋪草為床,置土灶一副,辦公休息均在草屋之中。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不辭辛勞,攀山越嶺,調查研究,訪貧問苦,悉聽百姓的心聲,製定改變羅城麵貌的計劃。他在任羅城縣令的7年時間裏,獎勵耕織,興修水利,輕徭薄賦,發展生產,使羅城的麵貌得到很大改變,受到人民的衷心擁戴。
當他離任時,羅城百姓紛紛趕來,遮道呼號,追送百裏。於成龍為官30年,清操苦節、竭忠盡力、倡廉禁貪、自奉儉約,不僅深受百姓的擁戴,而且贏得朝野的敬仰。送禮受賄,在封建社會官場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腐敗現象,而於成龍對此深惡痛絕。在封建社會裏,各級官吏為得到庇護或升遷,往往利用上司生日壽辰、兒女婚嫁等機會大肆行賄送禮。為了摒棄這一陳規陋習,禁絕饋贈受賄,於成龍升任直隸巡撫之初,就申明不受一切饋贈。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於成龍政績傳遍京師,康熙在京召見他,稱他為“清官第一”。就在這年冬天,他升任為江南、江西總督。總督,這是明清時代顯要高級的地方官,權勢極大,在清朝做官能做到巡撫、總督這一級大多是久經宦海沉浮的人,這些人一般都明白,自己官已到頭,該想想後路了。於成龍與此迥然不同,他在兩江總督任上,仍保持著勤勞務實的作風,一改過去官場那種汙濁風氣。
總督屬於封疆大吏,上任時要有全副儀仗,前有執事喝道,後有兵丁護衛,所經之處,官紳恭候迎送。於成龍卻與眾不同,當去江寧上任時,他與小兒子雇了一輛驢車,袖錢數十文,沿途住宿不投公館,邊走邊訪貧問苦。兩江總督府的官吏按慣例置儀仗,文官武將在城門上恭迎,等候了大半天仍不見人到,眾人正在焦急之時,忽報新任總督早已單車輕裝入街。
於成龍一生勤勞節儉,終年布衣素食,甚至不如老百姓,但他處理政務卻盡心竭力,經常通宵達旦。為官期間,他從來沒有攜帶家屬到任所,直到年齡高達65歲時,才不得不帶小兒子在身邊照顧自己。於成龍被任為福建按察使時,臨走前,他讓人買了數百斤蘿卜放在船上,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問:“買這麼多蘿卜有什麼用?”於成龍回答說:“路上當菜,全靠它了!”任兩江總督之初,適逢當年遭災,於成龍十分惦念災民,將俸祿悉數賑濟老弱病殘者,而自己卻粗茶淡飯,每當青黃不接時,還以糠菜當食充饑。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68歲的於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因為他的家屬不在身邊,他的喪事最初全由部屬操辦。將軍督統進入他的居室時,見這位總督大人遺物少得可憐,床頭有舊藤箱一個,內有替換的舊衣一套、舊靴子一雙,罐中粗米幾斛,食鹽數斤,此外就是一些書籍。
於成龍逝世的消息傳出,江寧城中市民停業,痛哭流涕,許多人家把於成龍的畫像掛在家中祭祀。出殯那天,各界數萬人,步行20多裏,哭聲震天。第二年十一月,康熙南巡,沿途考查官吏政績。眾百姓一致稱讚於成龍,康熙感慨地對隨行人員說:“朕博采輿論,都稱於成龍為‘天下第一廉吏’。他不愧為百姓的父母官、朕的股肱之臣。”
中國人素來喜歡以“清官”和“貪官”來區別官吏之好壞,於是,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曆史中,為後人留下了不少愛民、親民、為民的“清官”和貪贓枉法、斂財害民的汙吏形象。而在這眾多的“清官”中,於成龍無愧為“天下第一廉吏”的榮譽稱號。
於成龍勤政廉政,事跡頗多。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始終都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視百姓為衣食父母,將廉政節儉貫穿於自己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清正廉潔、親民愛民官員的高風亮節,其一言一行背後所展示出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