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論語》

唐代有個叫子蘭的,昭宗間曾任文章供奉,所寫《誡貪》一詩,是他終生的明鑒。詩中寫出了貪得無厭必自亡的道理:“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傾覆。”

明代進士於謙曾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撫,為政清廉。有詩自鑒:“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苟圖身富貴,剝民脂膏。國法縱未及,公論安所逃!”

清未劉孟揚先後任河北磁縣、永年等三縣知事,任內兩袖清風,頗有政聲。他作有一首《戒貪銘》,此詩明白如話,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居官為民、淡泊名利的可貴精神。

“財富人所羨,但須問來源。來源果正當,雖多不為貪。來源不正當,清夜當自漸。人皆笑我癡,雖癡亦自適。不癡何所得,癡又何所失。居官本為民,貪求非吾誌。錢多終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貴等浮雲,虛榮難幾日?人生數十年,所爭在沒世。”

“名利”二者古來今往引得無數人癡狂其中,做盡嬉笑怒罵等眾生百態,到終了也不過轉眼雲煙。“富貴於我如浮雲”者,體現了看透世情後的曠達和淡然,是凝練人生精華的智者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