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
——王安石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中原一帶的伏牛山腳下,生活著一位名叫吳成的農夫及他的兩個兒子。他一生勤儉持家,小日子過得雖樸實無華,卻也豐衣足食。
吳成臨終之際,兩個兒子催促他將家產分給兄弟二人。吳成便將一塊寫有“勤儉”二字的匾額交給了兄弟兩個,並且告訴他們說:“你們若要想一生一世不遭受饑餓,就必須得嚴格按照這兩個字去執行。”說完,吳成就逝世了。兩個兒子分家時,便把匾額鋸成了兩塊,老大分到的是一個“勤”字,老二分到的是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畢恭畢敬地掛在家中的廳堂牆壁上,每天辛勤耕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果然每年都能獲得很好的收成。但他的妻子卻喜歡大手大腳地生活,一點也不懂得節約,家裏的小孩常常將白白的饅頭咬一口就扔掉不要了。長此以往,家裏竟然一點剩餘的糧食也沒有。老二自從分到半塊“儉”字匾額以後,也把“儉”字當成法寶供放在家裏的廳堂,卻把“勤”字忘到了腦後。他對農事敷衍了事,從未用心地耕作過,每年的收成就十分有限。無論一家人如何地節衣縮食、省吃儉用,也很難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時間長了就更加捉襟見肘。
有一年天下大旱,兄弟二人家裏都已經是空空如也,糧食顆粒無存了。兄弟倆一怒之下揭下匾額,一邊埋怨父親當年的遺囑,一邊把匾額狠狠地踩碎在地上。這時,窗外突然飄進來一張紙條,他們抓起-看,隻見上麵寫著:“隻勤不儉,好比端個無底之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必將饑寒受窮。”他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勤”“儉”二字是須臾不能分家的,隻有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創造出幸福安康的生活。有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以後,兄弟二人都在自家門楣貼上了“勤儉持家”四字,時刻督促自己和家人,並且為之身體力行,從那以後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了。
勤和儉是幸福的左右手,隻有當它們齊心協力、並肩共進,才創造出財富,贏得美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