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紙條上是校長精心搜集的一些小題目,多是數學和邏輯推理方麵的問題。校長把它們分別寫在一張張小紙條上,然後在早晨上課前交給羅伯茨,讓他去思考和解決。這些題目既富有趣味性,又需要一定的思索才能做出來。對小羅伯茨而言,這既是一種吸引,又是一種挑戰,正合他的口味,他的聰明才智正愁沒地方發揮呢。所以他每次一拿到題目,總是竭盡全力去思索、去推理,尋求解答辦法。他花費了大量課餘時間來琢磨這些小紙條,思考問題漸漸成了他課後最喜歡做的事情。

小羅伯茨沒有辜負校長先生的厚望,他確實聰明,勤奮又能幹,常常把問題解決得十分圓滿,有時甚至還會為一道題目想出多種解決方法。他知道,過不了幾天,校長一定會再次攔住他,詢問題目的進展並“回收”紙條。於是小羅伯茨開始經常看到校長滿意的笑臉,並聽到他大聲的讚揚:“幹得好!幹得好!”每當聽到這些,小男孩兒覺得自己比拿了獎杯還要開心,這可是在其他遊戲和活動中所感受不到的。於是,他開始期待校長手中的下一張紙條……

隨著時間的推移,紙條上題目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小羅伯茨常常需要皺著眉頭苦苦思索,花很長時間來研究它們。其實這也是校長有意而為之,題目的難度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校長相信:由易入難,循序漸進,才是最好的訓練方式,既加深了訓練的程度,又能激勵小羅伯茨的鬥誌。於是,羅伯茨漸漸對一些題目束手無策了,他畢竟隻是一個孩子,當他剛開始把一些沒能解決的紙條交還給校長時,總顯得垂頭喪氣。校長先生接過紙條了解了情況後,爽朗地笑起來:“哈哈,我總算難住你這顆聰明透頂的小腦袋了,不容易啊!現在知道我這個校長的厲害了吧,哈哈!”聽到校長先生爽朗的笑聲,小羅伯茨先前的不悅一掃而空。“話說回來,這些題目可是非常有難度的,就算是我們這些老師,也要想好半天呢。不要灰心,有挑戰才有進步嘛,下課後找個時間來我辦公室,我們一起探討應該用什麼辦法解決它們。”就這樣,羅伯茨獲得了遠遠超過同齡人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使他對思考和解決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

多年後,當年的小學生已成長為科學大家。在後來研究破裂基因的過程中,他經受了無數次的困難和障礙,每一次考驗,他都樂觀地把它當成一次有意思的挑戰,就像當初接受校長先生的小紙條一樣,充滿信心地坦然去迎接它。憑著這股韌性和不屈的鬥誌,經過多年奮戰,羅伯茨終於發現並且最終證實了破裂基因的存在,並且為此榮獲了1993年的諾貝爾獎。

然而讓羅伯茨深感遺憾的是,在他榮獲諾貝爾獎僅兩個禮拜之後,敬愛的校長先生就因病過世了。羅伯茨連當麵向恩師表達謝意和敬意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多想再聽到校長對他說一句:“孩子,真棒!幹得好!”羅伯茨後來得知,臥病在床的校長先生在臨終前已經知道了他的成就,並為之深感欣慰和驕傲。羅伯茨終於稍感安慰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是因為——“我多麼希望這位我很敬佩的人能意識到,他與我的簡樸交往,對我的一生產生了多麼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