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鍥而不舍,持之以恒(2 / 3)

推動自己的真正秘訣,是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實際上,我們很少將所有的心力發揮出來,特別是所有的精神潛力。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很少全力以赴地去做某一種事情,通常隻有在不去做不行的時候才被迫如此。如果試著用全部心力去應付困難,我們會對自身潛在的力量感到驚訝。

堅韌不拔意味著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一直堅持下去,直到問題解決、任務完成為止。對於堅韌不拔者來說,沒有走不完的路,沒有攀不過的高峰,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目標。

有了堅韌不拔的意誌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事實上,在大人物與小人物之間、弱者與強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意誌的力量。在生活中,獎章總是頒發給那些能堅持到達終點的人,成功決不會偏愛弱者。意誌力強的人遇到困難,會瀟灑地向困難招招手,進而去克服困難,不達目的絕不停止。

李時珍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醫學家之一,他所寫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曾被達爾文稱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李時珍出生於湖北蘄州一個醫生世家,從小就對醫學特別感興趣,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李時珍14歲中秀才,後經三次鄉試落選,於是就放棄了科舉考試,選擇醫生作為終身職業。在長期的行醫過程中,李時珍深切感到,古人留下的醫藥書籍中有許多中藥品種記載不全,甚至還有不少錯誤,為了對病人負責,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詳細而嚴謹的醫藥知識,李時珍決定編一部新的醫藥書。當年李時珍35歲。

為了編《本草綱目》,李時珍搜集整理了大量前人留下來的資料,參考著述就達800多種。而對許多藥物的效用,他都要親自逐一予以確認。為了研究新的疾病,他不惜親自下到危險而黑暗的煉窯,不惜前往煉鉛的悶熱作坊,實地研究工人的中毒現象和職業病。有時候,為了取得第一手珍貴資料,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吞服一些作用劇烈的藥物。他曾吞服了曼陀羅體驗這種藥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覺的程度。為了搜集藥方與藥材,李時珍廣泛深入民間,行走於荒山草原之中,風餐露宿,白天翻山采藥、治病救人,晚上獨坐枯燈之下,一筆筆書寫自己的著作。

多少次的困苦挨餓,多少次的露宿荒郊野外,多少次的動物追咬,又有多少次的譏笑嘲諷,李時珍都一次次咬牙堅持了過來。就這樣,李時珍30年如一日,艱苦卓絕,堅韌不拔。

堅韌不拔的人不僅有著堅強的意誌,還有著堅定的信念,正是信念與毅力造就了他的堅韌不拔、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一個人在做事時能否做到不達目的不罷休,這是測驗一個人品格的一種標準,堅韌不拔是最難能可貴的一種德性。許多人都樂於跟隨大眾向前,在情形順利時也肯努力奮鬥,這並不難做到;但是在大眾都選擇退出、向後掉轉,而剩下他自己孤軍奮戰時,要是仍然能夠堅持著不放手,這就更難能可貴了。這需要恒心,需要意誌。

如果我們想做一個成功人士,那我們就要終生都問自己:“你有耐性嗎?你有恒心與意誌力嗎?你能在失敗之後仍然堅持而不放棄嗎?你能不管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仍然決然前進嗎?”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

荀子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成功的道路再漫長,都要一步一步邁出,邁出一步並不需要太大的勇氣,關鍵看你有無持之以恒的毅力,隻要肯從邁出第一步做起,並懂得一步一步往前走,成功便會向你招手!

狄更斯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是的,任何時候,任何人,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不會有金石可鏤的成功。生活也有偏愛,生活更喜歡那些勤奮刻苦、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的人。也隻有他們往往能夠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領略更多的人生樂趣和成功風景。

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王獻之不會寫黑18缸水,終成一代書法名家;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蘇武不會飽受19年的匈奴之苦,成為史冊中的傳奇人物;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司馬遷不會曆經幾十年的奮鬥,著成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徐霞客不會不畏跋山涉水的艱辛,終成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且有《徐霞客遊記》流傳於世;也是因為有了持之以恒的毅力,李時珍才會曆盡千辛萬苦,最終著成醫藥學著作《本草綱目》。唯有奮鬥、堅持,才能成功,大家都明白,這句話很好理解,但也最難做到。難就難在要有“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持之以恒的毅力、勇氣和韌性。人生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並不在於你取得多大成就,而在於你是否能把失敗當朋友,是否具有屢敗屢戰,敢於堅持的信念和勇氣,也就是有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成功需要什麼?不需要太多,成功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一個窮學生以3個銅幣的低價購得了一本亞曆山大圖書館被火毀後殘存的、沒有任何學術價值的舊書。無書可讀,窮學生時常翻閱這本舊書。書被翻破了,掉出一張小紙條,上麵寫著:試金石是能把任何金屬變成純金的一種小鵝卵石,和一般的鵝卵石相比,試金石摸上去是溫暖的。

獲知這一秘密後窮學生欣喜若狂,立刻趕到海邊尋找試金石。但撿到手中的鵝卵石都是涼的。他不斷地撿起鵝卵石向大海扔去。日複一日,竟成了習慣,鵝卵石越扔越遠,他的力氣也越來越大。終於有一天,他撿到了一塊溫暖的鵝卵石。然而,習慣成自然,當意識到那是試金石時,手中的鵝卵石已被扔到了深海之中。

窮學生徹底失望了,一無所獲地回到了城裏。正好國王擺擂台選拔大力士,一旦被選中,就可以獲得大量財富和伯爵稱號。窮學生,看了一會熱鬧,發現自己擲石頭練成的力氣比台上的大力士都要大得多,結果他上台後打敗了所有對手。窮學生的命運因此改變。

似乎有點諷刺,但是沒有堅持,是不會有任何奇跡出現的。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8歲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聰明好學,每天都要伏案練字。可是,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兒沉不住氣了,感到厭煩,想走捷徑,就問父親學書法有什麼秘訣。

王羲之指著家裏的7口大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七口缸裏,你把這七口缸裏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訣了。”

王獻之從此苦練基本功,真的寫完了7口大缸裏的水,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愛好篆刻。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說:“你挑來一擔石頭,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些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齊白石真的挑來一擔石頭,夜以繼日地練習篆刻。他一邊刻一邊拿篆刻名家的作品對照、琢磨。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專心致誌地刻個不停。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石頭越來越少,地上淤積的泥漿越來越厚。最後,統統“化石為泥”了。而齊白石也練就了嫻熟的篆刻功夫。

1973年,他出生於台南小鎮一個普通的家庭。高中時,他似一匹脫韁的野馬,逃課、逃家、飆車樣樣來,每天在遊樂場和撞球間混,他是眾人眼中的浪蕩子,他甚至瞞著父親“拒絕聯考”,被發現後離家出走,把父親氣到快進精神病院的地步。從此,他在社會大學裏修學分:幹搬運工、水泥工、貨車司機,到處打零工養活自己。有一段時間,他不得不睡在遊樂場樓上的夾板床,和三教九流蹲坐在牆腳邊抽煙。

21歲後,他和好友合夥做生意,從健身器材、RO逆滲透機到汽車用品,但沒一個生意超過半年。兩年後,他進入一家公司賣韓國現代汽車,照樣過著頹廢的生活,日夜顛倒,每天上班都遲到。後來他的車子丟了,就在那一晚,兼職創業的他又被合夥人騙走了100多萬元新台幣。心情沮喪到了極點。在社會大學裏跌跌撞撞了幾年,他翻然悔悟,人生不可以再荒唐下去!

然而,他手中拿到的卻是一副爛牌——有多爛?

第一張爛牌——他沒有富爸爸,且隻有高中學曆。

第二張爛牌——現代汽車在台灣顧客滿意度排名中倒數第二名。

第三張爛牌——現代汽車的銷售量倒數第一。業界人士形容,“賣一輛現代汽車,比賣三輛豐田還難”。

第四張爛牌——公司財務狀況不佳。他服務的公司連續多年虧損,財務危機不斷,公司給業務員的資源少得可憐。

第五張爛牌——銷售據點在窮鄉僻壤。他所在的營業處位於台南縣佳裏鎮,居民不到6萬人。而營業處的150多位業務員幾乎都跳槽了,隻有他和20來位留了下來。

他決心要在這片貧瘠的小池塘裏當王,而不到大海裏當小魚。

一開始,他得麵對銷售弱勢品牌的挑戰,因為品牌不強,客戶很容易變卦,那一年,他連年終獎金都沒有領到。但他沒有被打倒,他激勵自己:“好賣的車,誰都會賣。如果我賣別人不想賣的車,就很少有人和我搶客戶,我就有更多機會。”

山窮水盡之時,他信奉曆史最偉大的汽車銷售員喬·吉拉德的“250定律”:滿意的顧客會影響250人,抱怨的顧客也會影響250人。這後來成為他製勝的秘籍。憑著憨直、真誠、“被拒絕九次仍不放棄”的付出,他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很多客戶變成他的鐵稈兒“業務員”,來幫他賣車,甚至有一位半身不遂的客戶,隻剩下一張嘴巴能動,還在幫他介紹客戶。

從他眼中看出去,每樣事物皆是美好。在別人眼中,現代汽車是韓國品牌,品質不好,更換零件不方便,但在他眼裏,現代車卻“有法拉利設計師設計的流線外形,使用的是奔馳引擎”;願意買現代的客人少,他會說,“客戶少,能提供給客戶的服務才能做得更好,這是我們的優勢”;碰上公司連年虧損,連每年發送客戶的月曆禮品都限量配額,他卻說,“這樣我才更能仔細選擇真正會買車的客人……”

2005年,他竟然賣出205輛汽車,平均1.8天一部車!創下台灣有史以來年度最高汽車銷售紀錄。那一年,他的年收入高達560萬元(新台幣)。

他就是台灣銷售員的天王——林文貴。2007年9月中旬,他成為第一屆《商業周刊》“超級業務員大獎”金獎得主。評委給出的評語是,“他就像生長在懸崖上的蘭花,沒有土,沒有水,懸崖上的風還很大,自己卻從細縫中活出精彩”。

上帝給予誰的都不會很多。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手中握一把什麼樣的牌,而是如何去打。有了正麵的思考、積極的心態和不懈的努力,即便我們連一張好牌都沒有,也能靠自己一路打出好牌,更能從一片惡土上開墾出一座漂亮的花園。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誌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楊時、遊酢怕驚醒老師就靜立於門外,這時候,外麵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仍恭恭敬敬侍立門口,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門外兩個雪人,吃了一驚也深受感動,從此更加盡心盡力地傳授知識於楊時。這就是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故事。

堅持讓人看見你的誠意,看出你對生命的真誠。

雄偉秀麗的王屋山位於河南西北部濟源縣城西北45公裏處,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南臨黃河。因“山形如王者車蓋”,故稱王屋山。王屋山絕頂海拔1715.7米,相傳為軒轅黃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壇”。傳說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陽,這是一條從王屋山主峰延伸下來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麵為愚公村,東麵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繞過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決心帶領他的子子孫孫把它移走。現在這條大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一條很大的山口,遠遠看去,真似人工開挖的一樣。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90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麵。愚公苦於山北麵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讚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麵。”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畚箕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餘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歎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