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臉上現出一絲笑意,他用大衣的袖口去擦眼淚,那袖口上已經結了一層薄冰,是寒風把他的淚水結在了上麵。
“祝你聖誕快樂,我的親愛的朋友。”老人低聲說著,消失在黑暗中。
人難得舍得,難得犧牲。回報生活與所愛的人需要的不隻是關愛,有時是理解與忘記。快樂是發自內心的祝福,是犧牲與奉獻的無私,是忘我的真情,是幸福了整個世界的愛與溫暖。
一棵蔥
文起
陀思妥耶夫斯基總能讓我感動。一天深夜我讀《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氏給我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照錄如下:
從前有一個很惡很惡的農婦死了,她生前沒有一件善行,鬼把她抓去,扔到火海裏麵。守護她的天使站在那裏,心想:我得想出她的一件善行,好去對上帝說情。他記了起來,對上帝說道:“她曾在菜園裏拔過一棵蔥,施舍給一個女乞丐。”上帝回答他說:“你就拿那棵蔥,到火海邊去伸給她,讓她抓住,拉她上來。如果能把她從火海裏拉上來,就拉她到天堂上去;如果蔥斷了,那女人就隻好留在火海裏,仍像現在一樣。”天使跑到農婦那裏,把一棵蔥伸給她,說道:“喂,女人,你抓住了,等我拉你上來。”他開始小心地拉她,已經差一點兒就拉上來了,可是在火海裏的別的罪人看見有人拉她,就都抓住她,想跟她一塊兒上來,這女人是個很惡很惡的人,她用腳踢他們,說道:“人家在那裏拉我,不是拉你們,那是我的蔥,不是你們的。”她剛說完這句話,蔥斷了。
陀氏在故事之後指出:“如果一個人做了善事,哪怕那善行隻是施舍了一根又細又小的蔥,上帝的愛都會有如太陽一樣,照在你身上,引導你走向真理之路。這頗有一些“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味道。
由此我想起我的一位同學。一天她在路上看見一位老人的鞋帶開了,她想,如果老人行走時不小心踩上鞋帶將會很危險的,於是她彎腰幫老人係上鞋帶,並攙老人過了馬路及地下通道。分手時老人問她姓名及地址等,她隻說了工作單位,沒想到老人找到了單位。有一天老人忽然打電話給她:“我摔了一跤……”她匆匆買了些東西趕到老人的住處,其實老人也隻是絆了一下,並無大礙。老人拿出自己的美能達相機及進口手表死活讓她收下……聊起這些事來,我的一位同事大不以為然:“她隻是在最恰當的時候碰到了最恰當的人。”她頗有不平之色地說:“好人總難有好報。
像我,在××困難時借給他一千塊錢,他現在每月掙好幾千也從不提還錢的事;我費了多大的勁幫別人找到工作後,他們就再也不認識我了;我幫助……”
我不禁啞然。我真想對她說:你錯了。你體會不到助人的快樂是因為你與我的同學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對“那棵蔥”的不同態度上。當我的同學向那位年逾八旬的陌生的老人遞過“那棵蔥”時,她並沒有想到收回;而你在每遞“一棵蔥”時都想著“那是我的蔥”,想著再把“那棵蔥”收回來。而且,看看我們的周圍,其實許多人都抱著同樣的心態,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許多人會不畏艱難、盡心盡力地為親戚、朋友、熟人幫忙,而從一個僅僅隻需要攙一把的陌生人身邊漠然地走過。
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揭示的,在天堂裏有許多人,每人隻施舍了一棵蔥,而人的某種高貴的事業就是從一棵小蔥開始的。
不要把施予變成一種索求,不要把行善當成是利益的交易。施恩不圖報.因為幫助別人本身就是自身道德的升華、人格的完善,其中不夾雜任何功利色彩,而有代價的幫助隻能使你背負沉重的負擔。
綠色的楓葉
佚名
紅色的楓葉是人們所喜愛的,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有珍藏的意義,更為主要的是那小小的葉麵上凝聚了博大的思想。所以人們都願懷著不同的心境在紅楓葉上尋找象征,尋找寄托。於是有紅葉題詩,有遙寄的思念,有青春的風采,有火熱的愛情,有如歌的生命,有繽紛的事業。這一切一切都通過紅楓葉這無聲的旗語搖曳出來,慰藉著人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