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還是四處打聽,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對孩子父母的找尋。他求人寫下好多的啟事,然後不辭辛苦地貼到大街小巷。風刮雨淋之後,他就重新再來一遍。甚至一旦有熟人去外地,他也要讓人家帶上幾份,幫他張貼。他找過報社,沒有人願意幫這個忙,電視台也沒有幫助他的意思。他把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心中隻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找到孩子的父母。
終於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尋到了這個地方。但隻是說了幾句感謝的話,就急匆匆地帶著孩子走了。左右的人都罵孩子的父母沒良心,鞋匠卻沒有計較多少。後來,一起擺攤的人都揶揄他,說他傻。他隻是嗬嗬地笑,什麼也不說。
生活好像真拿鞋匠開了玩笑,這之後便再沒有了任何音信。後來,他搬離了那座小城,一家人掰著指頭計算著孩子的歲數,希望長大了的孩子能夠回來看看他,但是,也沒有。再後來又數次搬家。然而直到他死,他也沒有等到什麼。
若幹年後,有一個人因為幫助尋找失散的人而成了名,他在互聯網上注冊了一個關於尋人的免費網站。令人們驚奇的是,網站的名字竟然是鞋匠的名字。在網站顯要的位置上,是網站創始人的“尋人啟事”,而他要尋找的,就是很多年以前,曾經給過流落在街頭的他無限愛和幫助的一個鞋匠。
網站主頁上,滾動著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當你得到過別人愛的溫暖,而生活讓你懂得了把這溫暖燃燒成火把,從而去照亮另外的人的時候,不要忘了,這就是生活對愛的最高獎賞。
傳遞愛的火炬,就會照亮生命的前程。當我們被生活所感動,並因這些感而理解生活的快樂時,請不要吝惜你的愛,讓它變成火炬去溫暖更多的人,這會成為他們心靈深處的感動,從而創造真正的“愛的天堂”。
童心的擁抱
曾慶寧/譯
駕車駛過小鎮時,我開始給我的孩子們介紹他們將要看到的一切。我們新教堂裏的一個婦女已到了癌症晚期,生活不能自理,我決定每周末去幫她幹些家務活。“安妮頭上長了個腫瘤,她的臉部因為腫瘤而嚴重變形。”我給孩子打了預防針。
安妮好幾次邀請我帶著孩子一起去看她,因為我曾多次在她麵前提及我的兩個孩子,而她自己沒有孩子。“絕大多數孩子見到我都怕得要死,我的長相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像魔鬼一樣,”她不安地說,“我能理解那些孩子們,畢竟,我的樣子與眾不同。”
我盡量尋找恰當的詞彙來向兒子和女兒形容安妮的相貌。我記得兒子十歲的時候,我曾經帶他看過一場有關殘疾人的電影。我想讓他知道,殘疾人和正常人一樣,都有感情,也會傷心。
“戴維,你還記得我們兩年前看過的那部名叫《麵具》的電影嗎?就是關於那個小男孩臉部畸形的故事。”我問道。
“是的,媽媽。我想我知道將會看到什麼。”他的語氣告訴我,我不再需要給他更多解釋。
“媽媽,腫瘤長得像什麼來著?”女兒黛安問我。
要回答九歲女兒的問題,必須比喻形象而具體。為了防止女兒見到安妮時出現激烈的反應,我必須給她準備足夠的,而不是過多的印象。畢竟,我不想嚇壞孩子。
“她的腫瘤就像你嘴巴裏麵的皮膚。
它從安妮的舌頭下麵伸了出來,弄得她說話很困難。你一看到安妮就會看到那個腫瘤,但是,沒有什麼可怕的。你們千萬記住,不要盯著那個腫瘤看。我知道你們想看它是什麼樣子的,不過,你們絕對不要盯著它看。”黛安點了點頭。
“孩子們,你們準備好了嗎?”在路邊停下車來時,我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