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諾必寡信。
——《老子》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15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這件事讓趙惠文王左右為難:要是答應了,怕上秦國的當,丟了璧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於是,趙惠文王就想藺相如出使秦國,讓他要麼把璧帶回來,要麼把15個城池帶回來。
藺相如一口答應了,並且說:“不完成使命不回來見大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鹹陽,秦昭襄王接見了他,藺相如把和氏璧獻上去。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又把璧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可是就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確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換璧。於是,他上前對秦昭王襄王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隻是不容易看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就怒氣衝衝地說:“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裏,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撞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15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怕再上當,就說:“大王如果誠心換璧,應當齋戒5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鹹陽的使臣,在大殿上舉行隆重的儀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騙,丟了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把璧送回趙國去了。”
秦昭襄王聽到這裏,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隻有強國欺負弱國,絕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有誠意的話,請先把那15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璧。趙國得到了15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王覺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國當然不願意割15個城池,這件事就這樣放下了。藺相如回到趙國後,趙惠文王提拔他為上大夫。
藺相如之所以名流青史,是因為他揭露了秦國的奸詐和不守信用,並識破了秦國的騙局。可見,大如國家,不講信用到頭來一樣會理屈詞窮,無言以對;小到個人,不守信義,會遭人疏遠、輕視,甚至唾棄。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美德,當代青少年應該養成守信的好習慣,做一個社會都接受的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