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春秋時,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最小的一個名叫季劄。據說這位季劄公子天資聰穎,仁愛有德,吳國上自群臣百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敬重他。

吳王壽夢臨死的時候,很想把王位傳給季劄,大臣們也都同意。可是季劄堅決不接受,他說:“我上麵有三位哥哥,他們都是有才有德的人。怎麼能夠廢棄年長而賢明的哥哥,立年幼而無才的弟弟做國君呢?”

壽夢無奈,隻好留下遺囑,把王位傳給了季劄的大哥。等到喪事辦完,大哥帶著大臣們來找季劄,一定要把王位讓給他。可是,他們撲了個空,原來季劄聽說大哥要來讓位,已經預先躲到一個偏僻的山村裏種地去了。

這以後,王位從大哥傳到二哥,又從二哥傳到三哥。每一次,他們都想讓位給季劄,而季劄總是推辭不受。實在推辭不掉,他就躲到別的國家去住一段時間,等哥哥當了國王,他才回來。季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一來他是個誠實謙虛的人,總是看自己的缺點多,覺得哥哥比他更適合做一國之主;二來呢,季劄對文藝更感興趣,他從小多才多藝,精通文學、音樂和擊劍,喜歡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願意受政治的約束。所以,季劄一生沒有做官,總是雲遊四方,天下各國到處都有他的朋友。

季劄雖然不願繼承王位,但是他並非不關心國家的事情。當他外出周遊列國的時候,常常帶著國家的使命,拜訪各國的君王和大臣,商議有關的國家大事。哥哥們都知道季劄在外麵朋友多,威望高,也願意把一些外交聯絡的使命托付給他去辦。

有一回,季劄出使經過鄰近的徐國。徐國的國君早已仰慕季劄的人品和才學,兩人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季劄發現徐君也愛好文藝,而且劍術高妙,為人又熱情爽朗,覺得真是遇到了知己的朋友。徐君對季劄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覺得他甚至比人們傳說的還要高雅、熱情有才氣。兩人一邊飲著美酒,一邊縱論天下大事,他們越談越知心,越談越舍不得分開。

一天,兩人又在庭院中飲酒,季劄對徐君說:“久聞陛下劍術為天下一絕,前兩天隻聽您談論劍道,還未曾親眼見您的身手,今天能否讓我一飽眼福?”

徐君也不推辭,站起身,就從肋下抽出寶劍。那時候,有身份的人都隨身佩帶寶劍,連國王也不例外。像徐君這樣喜愛劍術的人,當然更是劍不離身了。隻見徐君走到庭院當中,丟開一個架勢,就舞起劍來。真是好劍術!一支劍舞起來,就如百條銀蛇上下翻飛,隻見寒光,不見人影。等到徐君忽然一個收式,立在原地時,那隻劍已經在不知什麼時候插回到他肋下的劍鞘裏了。

季劄拍手叫好,徐君連忙說:“獻醜了!我早聽說公子不僅劍術精妙,而且有一柄神劍,是貴國的傳世之寶,今日能否也讓我見識一下呢?”

季劄從腰間解下自己的寶劍,遞給徐君看,說:“就是此劍,請陛下過目。”

這柄劍長不滿三尺,劍身很薄,雖然劍把上鑲著名貴的寶石,但一般人也看不出它有什麼神奇之處。季劄解釋說:“此劍極為鋒利堅韌,削鐵如泥就不用說了。此外,它還有一樣奇絕之處,就是能夠把最柔軟無力的東西一揮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