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之托,終人之事。

——高則誠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曹氏和司馬氏為了爭奪國家的統治權而明爭暗鬥,使得官場異常腐敗,許多有才學的人都不想混入其中,便逃避現實。其中有七個有名的文人,他們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賢、王戎。這七個人經常在竹林裏閑遊,並且經常一邊喝酒,一邊做詩彈琴,試圖尋找亂世中的一份清靜。曆史上把這七個人稱做“竹林七賢”。雖然他們行為古怪,但是他們都是信守諾言、不畏強權、品德高尚的人。

當時的朝廷,表麵上是曹操的後代當皇帝,實際上是丞相司馬昭把持朝中的大權,甚至暗中謀劃奪取帝位。他為了擴大勢力,爭取社會名流的支持,還請“竹林七賢”出來做官。他首先請山濤出來做官,由於司馬昭的祖母是山濤的堂姑祖母,山濤不好拒絕,隻好答應了。

後來山濤又推薦嵇康到朝中做官。由於沒有事先征示嵇康的意見,嵇康非常生氣,就寫了一封信給山濤。在這封信裏嵇康不但責備了山濤,還猛烈地批評了當時的司馬氏集團。山濤知道嵇康誠實正直、清高直爽,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還是和嵇康保持著真摯的友情。但是這件事情使司馬昭對嵇康懷恨在心。

後來一個勢利小人鍾會在司馬昭麵前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就隨便找了個借口把嵇康抓到監獄裏,並且判處他死刑。

這個消息傳出後,洛陽城裏的好多人都為嵇康求情,山濤也幾次上書請示為嵇康減免罪行,但是都沒有用。

在臨死之前,嵇康把自己隻有10歲的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山濤爽快地答應了。嵇康把兒子叫到跟前說:“你山濤叔叔是個值得信賴的人,隻要他在,你就不是沒有父親的孤兒,他會像父親一樣照顧你。”

果然,山濤是個信守諾言的人。嵇康死後,山濤不怕司馬氏集團把他和嵇康當作一夥兒的,對嵇康一家老小盡心照顧,把嵇康的兒子更是當作親生的兒子一樣看待。

十幾年過後,司馬炎當了皇帝,朝廷的混亂局麵有所扭轉。山濤就上書給司馬炎說:“父親有罪和兒子沒有關係。嵇紹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應該給予重用。”

司馬炎采納了山濤的意見,任命嵇紹為秘書郎。

“竹林七賢”素有清名流播於世,他們不畏權勢,品格高潔傲岸。在司馬氏政權的高壓政權之下,山濤敢於照顧嵇康一家老小,確實是有膽識啊!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守信”這種品格的可貴和難得,它不僅需要朋友之間的相互信任,還需要一往無前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