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物莫如誠,誠真天下行。
——邵雍
明朝嘉靖年間,有人在江蘇清河縣(今淮陰縣)衙門口建了一座“狀元樓”,這是為當地一位狀元修建的,這位狀元叫丁士美。這其中有一個故事。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1559年,清河縣的丁士美到京城趕考。途中,一位姓劉舉中見丁士美衣著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當著丁士美的麵說:“瞧你那窮酸樣,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你要是能中進士,我劉舉人就從你胯下鑽過去。”
丁士美知道那個姓劉的舉人是個狂妄的人,不願意和他費口舌,隻是笑了笑。劉舉人見他不說話,還以為他膽小,不敢還嘴,於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丁士美這個人涵養很好,也不生氣,隻是笑笑。
丁士美從小家境貧寒,十年寒窗苦讀,已經是個才華橫溢的書生了。隻是他性格內向,不喜歡當眾表現自己,大家都不怎麼了解他,以為他隻是一個懦弱的窮書生。
可是丁士美對自己很有信心,他胸有成竹地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在三月初的殿試時,丁士美的文章被選為“十佳”文章之一,這十篇文章被送到皇上那裏去審閱。皇上看了這十篇文章,覺得都很不錯,很難定論,於是就決定把這十個人召到金殿上,進行口試。丁士美聲音渾厚,口才出眾,當著皇上和文武百官司的麵滔滔不絕地講他的治國良策。皇上聽了,龍顏大悅,當時就把丁士美定為頭名狀元。
再說那姓劉的舉人,雖然在那一年也考中了進士,可是他看見丁士美中了狀元,想起當初自己狂妄的舉動,既羞愧又害怕。羞的是當時的狂傲,怕的是丁士美伺機報複。於是他請同窗好友作陪,找丁士美賠禮道歉。丁士美很客氣地接待了他,而且一點兒也沒有記恨他的意思,那個姓劉的進士放心地回去了,為此他十分敬佩丁士美狀元的為人,於是他決定履行當初的諾言。
不久,這位姓劉的進士被派到清河縣任知縣。上任後,他立即讓人在衙門口修了一座“狀元樓”,意思是:狀元住在上麵,我出入衙門都要從狀元身下經過。這既算是履行了當初的諾言,同時也告訴後人:做人要謙虛,比自己才能高的人有很多,不要無端地取笑別人。
年輕人過於的激烈、狂妄往往會令人悔恨終身。劉進士口出狂言,意圖羞辱丁士美,最終自取其辱。劉進士雖未踐行當初之言,但鍵狀元樓亦有悔過、認錯之心。我們要學習劉進士的是: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信守諾言。引以為鑒的是:年輕人不要狂傲、目中無人,要謙虛、謹慎,在逐步的修養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