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中層領導正副職之間相處的藝術(2)(1 / 2)

1.有所不為定好位

“有所不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不為正職的工具

大凡充當正職工具的中層副職,其特點是唯“正”是從。他們的公式是:“正職=正確”。由此出發,把一貫的組織提煉為“服從正職”,把“集體領導,分工負責”推理為“正職領導,正職負責”,把“同中央保持一致”換算為“同正職保持一致”,把“正職的頭腦”認同為“自己的頭腦”。他們的動機是:今天保住副職,明天當上正職。他們的資本是:正職做對了我有一份功,正職做錯了我無大過。這種“工具型”的副職為數不少,而這樣的副職無論他的動機還是資本都是不健康的,是不稱職的表現,理應不為。

不為正職的“喇叭”

那些善於吹喇叭、抬轎子的副職,其特點是給正職充當“喇叭”。如果正職做對了“一條縫”,那麼他們就會唱成“一個洞”;如果正職做錯了“一個洞”,那麼他們又會唱成“一條縫”,甚至唱成“天衣無縫”。這樣的中層副職,隻對正職負責,不對工作負責,數量雖然不多,能量卻不小,諸如“報喜不報憂”、“官出數字與數字出官”,以及“虎頭蛇尾”等不正之風,八九不離十是由這樣的副職“分管”出來的。這樣的副職也是做不得的。

不為正職的“代理”

代理者,就是代替正職。做正職的“代理”與替正職負責是兩個概念,“代理”不是正職的正式授權就是典型的“越位”,而負責是替正職扛杠,後者可取,而前者不可為。

2.有所為時別越位

“有所為”也表現在很多方麵,但最有價值的原則在於:幫助正職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幫助正職多做正確而有效的決策。

以言諫“正”

當副職發現或覺得正職要“犯規”並將會給他本人及其領導的事業帶來危害的時候,要及時向他“提個醒”。一次不聽,來個“再次”及至“再而三”。總之要盡力,如正職一意孤行,作為副職的工作也算做到位了。

以行輔“正”

設副職,意在給正職添左右手,以便正職“左右逢源”。副職以行輔“正”,需得兼有參謀能力和操作能力。參謀能力集中地表現在幫助正職做出正確有效的決策,操作能力則突出地表現在把正職的正確有效決策執行得正確有效。果然如此,那就堪稱“得力助手”。應該說,所有成功的領導者左右都有有力的副手協助是不爭的事實。

以德化“正”

同“以言諫正”比較起來,“以德化正”的層次更高,也更難“為”。一旦做到了,也就更難能可貴。以德化正是正副職領導境界的共同升華。

不當為而為之,那是“越位”;當為而不為,則是“在其位不謀其政”。因此,應慎重“定位”,好自“為”之,以示“名副其實”。這是作為一名副職要特別注意的。

第四節中層副職的行權藝術

在一個實行正職負責製的中層領導班子內部,從總體上說,正職具有統轄全局的權力,而副職隻有一個方麵或者幾個方麵的權力,正職具有最終決策權,而副職隻有決策參與權和執行權。副職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位,要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好,僅就部門內部而言,特別需要掌握行權的藝術,搞好同正職、其他副職等中層領導的關係。

1.尊重、服從,爭得正職的信任

一個部門的正職領導,處於班子的核心地位,副職希望獲得正職的信任,就要真心實意地尊重正職,尤其是對於年齡比自己小的正職,更要注意這一點。副職希望獲得正職的支持,就要在平時多向正職彙報工作,尤其是任務重、時間長的工作,要在適當的時候向正職彙報階段性的進展情況,並及時提出存在的困難,以便早日研究解決。

同時,副職還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副職要主動出力而不越位,出謀劃策而不拍板。副職分管一個方麵或者幾個方麵的工作,應該全力配合正職,落實正職做出的決策,求得正職的信任。同時,副職又要堅持原則。正職確實做得不對,比如決策嚴重脫離實際或者以權謀私,副職應該提出反對意見,如果情況緊急和必要,可以向上級領導反映。

2.謙虛、協作,求得其他副職的支持

副職與副職之間,有時候免不了有利益衝突,比如榮譽的歸屬和經濟收益的分配。這時候,副職就要謙虛,主動禮讓,不要爭功,更不要諉過。副職要主動征求其他副職對自己工作和能力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主動給其他副職提出意見和建議,彼此真誠相待。至於職務的升遷,自有基層群眾的意願和上級領導安排,個人多慮大都徒勞無益。

一個副職盡管隻分管一個或者幾個方麵的工作,但是,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又必然涉及其他方麵或者其他科室,這就需要其他副職的配合和協作。常說的“分工不分家”,就是既要劃分責任範圍,又要互相合作。副職與副職之間,有時候又有責任輕重的衝突,這時候,副職之間要真誠協作,切實明確幫人即幫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