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創業哲學:有一點希望就絕不放棄(2 / 3)

3.蒙著打,還是瞄準打

柳傳誌哲學語錄:

我們想做一個長久性的公司,要做百年老字號,不急於一下子很出名,利潤很高,然後很快就垮了,這是第一條最重要的目標;第二是我們要做一個有規模的公司,要有國際性市場地位;第三是要做高技術的公司,不能什麼賺錢就去做什麼。

經典再現

在中國有很多企業做不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給自己製定好合適的戰略,另外就是製定的目標難以實現。企業家應當不停的製定高遠的目標,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困難,但是這中間難就難在它不是單方麵的、業務上的問題,而是要有全方位的具體設計。不是光“知”就行了,一定要“知”和“行”統一起來。所以說,要做一個真正的成功企業家,就要具備戰略實施設計的能力。

柳傳誌曾回憶說,在1987年、1988年,中關村有5000家企業,大概90%的企業都垮了。“垮的原因是什麼?其中可能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到底是在懵著打,還是在想著打。懵著打就是毫無戰略,什麼好我做什麼,什麼急需我做什麼。”

1995年,柳傳誌表示:聯想要做一個長久性的百年老字號公司,就不應盲目地定下目標,更何況聯想要做一個具有高技術的,又有國際性市場地位的大模公司,就更不會“懵著打”。為此,柳傳誌強調了製定戰略的三個指導思想:一是堅決不受“做成一個產品而一舉成功”的誘惑;二是要發揮優勢,做外國大公司所不能或不願做的事;三是做一般小公司或短期行為的公司做不了的事。

柳傳誌表示,聯想在1993年、1994年受過房地產、炒股等的誘惑,“我們立刻就研究:到底我們企業該不該做這些事情?我們的優勢在什麼地方?研究清楚以後,我們就定下來了,聯想隻在信息領域內多元化經營。所以我們就沒炒過股,炒別的公司的股票,從來沒做過,也沒有經營過房地產,因此在房地產大潮過去以後,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受到了這方麵損失的時候,我們沒有。”

柳傳誌指出,對聯想而言,沒錢賺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但是投不起錢的事不能幹;有錢賺也投得起錢但是沒有可靠的人去做,這樣的事也不能幹。

柳傳誌認為,1989年以後,他就開始學著進行戰略分析。那麼進行戰略分析都做什麼事情呢?後來柳傳誌逐漸地為製定戰略的部門定了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要製定一個戰略發展指導思想。第二步,要有一個中遠期的目標。第三步,要有戰略路線。路線的意思就是說,你到底通過什麼道路去做呢?你到底做什麼,不做什麼,這是戰略路線。第四步,就是要做一個當年的目標。每年你的目標是什麼,有目標以後,還要進行戰術分解。就是說在這一年之中,你要有一個具體的數字目標,要哪幾個子公司,目標是多少,他們什麼事情,要詳細進行戰術分解,分解完了以後,做的時候,再一步就是檢查調整。這才形成了一個戰略係統。

延伸閱讀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我會讓自己沉浸於想象之中:如果我剛剛繼承了這家公司,而且它將是我們家庭永遠持有的唯一財產,那麼,我將如何管理這家公司?我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的影響?我需要擔心什麼?誰是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的客戶?我將走出辦公室與客戶談話,我會從這些談話中發現,我這家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具有什麼樣的優勢與劣勢。如果你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你可能會比管理層更深刻了解這家公司。”

與巴菲特一樣,李嘉誠在做什麼事情時,也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瞄準以後才出擊。

1977年,隨著香港經濟的好轉,當時的香港開始大規模修建公共工程,其中最大的工程當屬地鐵工程,整個工程計劃用8年時間完成,總投資高達200多億港元。當時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有關當局提供擔保,獲得銀行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建物業的利潤充股。

在建的地鐵線路中,中環站和金鍾站是最讓眾多地產商眼饞的,因為這兩個站點是地鐵先期建設的線路中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停靠站,誰承建了這兩站,誰就可以在上邊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這樣一個賺錢的機會,頗具經商頭腦的李嘉誠自然不會放過。

由於很多大地產商、建築商都紛紛爭奪這兩站的建設,“狼多肉少”,所以大家都紛紛施展各種手段進行較量。當時隻是一家中型企業的長實,如何才能在這場角逐中脫穎而出呢?這是李嘉誠時刻思考的問題。

經過大量的調查,李嘉誠列出了置地、太古、金門等幾個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認為這些企業將會對自己造成威脅。而在當時的香港商業界,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叫作“撼山易,撼置地難”,所以自己的企業參與投標,就必須把置地作為頭號對手,而以當時長實的實力,無疑是“以卵擊石”。

但是李嘉誠並沒有畏懼,他認為正因為置地財大氣粗,自然會認為自己勢在必得,而不去研究合作方,也不會去迎合合作方,這正是它的薄弱環節,那麼自己為什麼不在這方麵做一做文章呢?

經過調查後,李嘉誠得知,當時的香港地鐵公司是一家直屬有關當局的公辦公司,而在香港,公辦公司的一切消費並不是全部由當局包攬的,除了少許的當局允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地鐵公司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進行市場化運作。

用作修建中環、金鍾兩站的地皮,當局估價2.5億港元,然後以估價的原價賣給地鐵公司,但是在購地支付問題上,地鐵公司與當局產生了分歧,地鐵公司希望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但是當局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李嘉誠認為,地鐵公司之所以希望按他們的方式支付購地款,說明地鐵公司目前嚴重缺乏現金,而地鐵公司以高息貸款支付地皮,現在急需現金回流以償還貸款,並指望獲得更大的盈利。

因此,在投標書上,李嘉誠列出了兩個吸引人的條件:第一,由長實—方提供現金做建築費,這樣就滿足了地鐵公司急需現金的需求:第二,在兩站上建設綜合性商業大廈,建成後全部出售,所獲利潤由地鐵公司與長實分享,並打破對半開的慣例,地鐵公司占51%,長江實業占49%。

競標的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長實最終打敗置地,上演了一出“以小搏大”的好戲,而李嘉誠經過這次投標成功,也帶領著公司走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所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不但適合用在人際交往、軍事戰爭中,同樣也適用於商業投資。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在做生意時不會打無準備之仗,他會事先做好充足的準備,認真分析生意成功的各個要素,了解競爭對手,了解其經營戰略,從而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取得最後的成功。

4.機遇不會平白無故降臨

柳傳誌哲學語錄:

守正才能出奇。機遇從來不會平白無故地降臨到誰的身上。

經典再現

馮侖曾說過:“領導者做生意首先要守正,要讓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隻有這樣,在機遇來臨之時,領導者才能創造奇跡。”

傳誌對此說法深表認同,他表示:“守法經營的企業才會走得遠。”

從聯想集團的發展中可以看出,柳傳誌的確將“守正”落到了實處。

在聯想集團壯大後,柳傳誌做起了房地產投資業務。在進行投資時,柳傳誌強調:“我們絕不能鑽法律的空子來謀取私利。一切投資活動均要按照市場規則來進行。如果讓我發現有人從中謀取私利,我一定會按照相關製度嚴懲他。”

康德說:“誠信是一種強大的競爭力。隻有講誠信的人才能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聯想集團剛創立時,很多跟聯想集團有相同出身的企業,都忙於四處斂財。有些企業的領導者更是為了一己私利,根本不去關注企業的體製改革和利益分配管理等工作。

然而,柳傳誌卻一心想著聯想集團的發展。柳傳誌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了集團結構,還對工作表現良好的員工實施了股權獎勵。正是因為柳傳誌采取了這些措施,聯想集團才率先完成了企業改製和股權分散兩項重要工作。

對於柳傳誌的做法,很多人都不認可。然而,柳傳誌卻說:“拖延企業改製與股權分散遲早會給國有企業造成危害。我隻有及早地解決好這兩個問題,聯想集團在未來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事實證明,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很多國企因為企業機製和股權問題導致了運營困難,有些國有企業甚至麵臨破產。然而,聯想集團卻借助這個平台,成功實現了進軍海外市場的夢想。

從聯想獲得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業隻有恪守正道,做好準備,才能獲發展的機會。

柳傳誌常說:“機會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猶豫或者遲疑就放慢前行腳步。隻有第一個抓住機會,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當初,聯想樂Phone在市場上麵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蘋果公司的iPhone。柳傳誌坦言:“蘋果的iPhone性能實在是太好了,目前中國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到。”

既然這樣,為什麼柳傳誌還要冒險開發這項業務呢?對此,柳誌解釋道:“因為聯想樂Phone的主要銷售市場在中國,它針對的是中國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從這方麵來看,顯然,聯想集團比蘋果公司更有優勢。例如,聯想的樂Phone可以在各大服務商的支持下,滿足中國用戶的所有購物需求,而蘋果iPhone卻有很多限製。所以,我們不僅不會放棄這次競爭機會,反而要主動出擊。”

蘇格拉底說:“善於利用外物,善於抓住機會則可事半功倍。”因此,對於企業領導者而言,在做好準備後,如果遇到機會,就要及時主動出擊,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讓企業發展得更好。

延伸閱讀

羅曼·羅蘭說:“如果有人錯過機會,多半不是機會沒有到來,而是因為等待機會者沒有看見機會到來,而且機會過來時,沒有一伸手就抓住它。”

兩個獵人前往深山打獵,他們看到一隻酣睡的老虎,獵人甲掏出獵槍就開始瞄準,準備射殺,獵人乙卻說要用弓箭去射,因為獵人甲的槍法不準。兩個獵人為了爭論應該用獵槍還是用弓箭而耽誤了時間。

老虎被他們的吵鬧聲打擾到,睜開了眼睛,看到這兩個獵人在離自己不遠處的地方,便縱身離去。兩個獵人這時看到老虎跑了,才慌忙拿起獵槍和弓箭,向老虎進攻,但可惜老虎已經跑遠了,他們白忙了一遭。

本來,在老虎酣睡之際將老虎打死,是最好的時機,但因為兩個獵人沒有把握住機會,才白白錯失了這個機會。人生就是這樣,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出手很重要。經常聽到有人感慨:我當時真應該怎樣怎樣,我那時候怎麼就沒有怎樣怎樣。這些悔之晚矣的話說了也沒有用,人生沒有後悔藥吃,有些機會一旦錯過了,就抓不住了。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後悔,應該抓住機會。

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到了適婚的年紀,城裏的很多人家都希望把女兒嫁給他,提親的人都快要把他家的門檻踩爛了。可是,他的眼光很高,一個姑娘也看不上。一天,一位老翁登門,說他有三個女兒,個個美貌,德才兼備,三個女兒都很仰慕詩人的才華,希望能夠與詩人結識。

詩人推辭不過,便去到老翁家裏。老翁的三個女兒果然都很出色,她們與詩人暢談詩書,個個都很博學。三個女兒都希望能夠嫁給詩人做妻子,詩人也很喜歡這三位姑娘,但他隻能娶其中的一位,這讓他很苦惱。

回到家後,詩人仔細分析三個姑娘的優點和缺點,希望能和最完美的一位姑娘結婚。一周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詩人始終沒有作出決定。終於,一年過去了,年紀稍大的大姐無法再等待下去,便嫁人了。

得知大姐嫁人的消息,詩人十分後悔,他回想起來,其實,大姐是三姐妹中最完美的一個女人。為了不讓自己繼續後悔,他決定在剩下的兩個姑娘中選出最好的一位來。又一年過去了,二姐也嫁人了,就剩三妹了。

但詩人還在想會不會遇到比三妹更好的姑娘,就這樣,三妹也出嫁了。城裏與詩人年齡適合的姑娘一個個都出嫁了,詩人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妻子。眼看年紀越來越大了,詩人隻好隨便接受了一個年紀比他大,也沒有什麼共同語言的女子做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