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解釋
解釋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一種言語活動,它在交際中不是初始行為,甚至不是反應行為,它是第三步行為,是反應的反應。比如,甲方說出一句話,或做了一件什麼事;接著,乙方對甲方的言語、行為產生疑問或責怪;這時,甲方就可能做出“解釋”。正因為是一種對對方反應的反應,所以,他在言語內容表達上會出現一定的分離趨勢,具有自己的特點。
“解釋”的言語內容是對自己的先前言行的闡發或匡正,但在行動上卻是對對方言行的反應。這樣,總體來說,“解釋”具有以下功能:
1.澄清功能 當對方對你過去的某一行為、言語產生誤解時,人們常常會說明真相、消除誤會。這時言語主要不是就行為、言語本身而立論,而是就行為、言語後麵的動機目的作解釋。
2.解答功能 這有幾種情況:一是對方對你提到的某個概念、觀點疑惑不解時,需要解釋;二是對方對你言語行為的真實含義或動機目的不甚明了時,也需要解釋。這些解釋都常和“陳述”、“證明”等言語活動揉和在一起。
3.道歉功能 在自己對對方犯有某種過失時,常常會進行解釋。行為大多是撇開自己先前某種言語的結果不談,而對這種言行的動機進行解釋。說明動機是好的,或是無意傷害對方的,隻不過是結果不好,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4.亮底功能 在言語交際中,人們常常會先說出一句悖於情理或令人迷惑的話,對方提出疑問後,再進行解釋,使整個對話富於趣味與波瀾,達到幽默效果。
雖然解釋在人際交往中處處可見,人人都會,對人際關係與交往有不同的功用,但落實到某一個具體的“解釋”上,卻既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要使它取得理想的效果,條件有很多,其中關鍵的是語言技巧,以下四點是在運用中值得一提的:
第一,要認準該不該“解釋”該解釋時就解釋,不該解釋時千萬別亂解釋,否則就是“畫蛇添足”了。例如當別人向你提出個請求,你實在不想應允而堅決拒絕他時,由於真實理由又不好明說,你千萬不要找些借口來解釋,因為任何假設出來的“解釋”都會遭到對方的反駁。
第二,要把握解釋的語氣 有兩點特別重要:一是自信心要特別強。解釋者都應該以一個最有發言權的口吻說話。隻有你具有博學的自信,對方才相信你的解疑釋難;隻有你具有知情的自信,對方才會相信你對真相的澄清。否則,解釋的解答功能與澄清功能就無從談起。要使自己的解釋具有自信,要做到三點:
首先,吐字要清晰幹脆,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其次,條理要清楚連貫,不能興致所至,隨口道來;再次,盡量少用“可能”、“大概”、“也許”之類的詞語。做不到這三點,對方就會認為你要麼不懂裝懂,要麼是你在有意欺騙。
解釋時還應特別把握好的另一種語氣是:誠懇。在說明真相、消除誤解、賠禮道歉時一定要態度謙恭,誠懇備至。如果語氣輕浮,言語隨便,甚至強做解釋,那麼隻能使誤解加深,使事情更加糾纏不清。
第三,應與其他言語行為配合好 解釋是為了達到某一交際目的而發生的行為。在現實的言語交際中,為了達到同一交際目的,人們往往不隻是進行一種行為,更多的倒是使用幾種交際行為的互相配合。解釋也常常和其他多種行為夾雜在一起,因此,我們也要處理好解釋與其他言語行為的關係。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解釋技巧 解釋不要囉嗦,更不能重複,除非是應對方要求。有些人解釋疑難時生怕對方沒懂,解釋真相時唯恐對方沒聽清,於是就再三重複,令人生厭。最為常見的是人們在道歉時不斷地重複申明自己不是有意的,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表示自己的歉意。
交際批評
人人都喜歡表揚、稱讚,批評總是令人難堪的。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發現了別人的錯誤,沒能及時地指出,甚至還隨聲附和,那麼,我們也同樣犯了錯誤,自己的內心也會同樣感到不安。
因此,許多青年人都渴望掌握批評的技巧。批評是交際中最難把握的一種表達方式,要考慮到時間、地點、對象等各種複雜要素,其宗旨是要照顧對方的自尊心。
在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我們不講方式,在公眾場合,倚理欺人,居高臨下地指責、批評對方,試圖把自己正確的觀點強加給對方,往往會事與願違,即使對方感到自己有錯誤,也會強詞奪理,或者拂袖而去,弄得不歡而散。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評和幫助。
可見,批評的方法是關鍵,方法不同,效果就截然不同。
有人曾把批評成功的基本條件凝煉地概括出三點:一是心要誠;二是要有徹底、中肯的分析;三是運用恰當方式。這裏,向您介紹幾種具體的批評方式:
1.啟發式 批評是針對對方的錯誤而言,錯誤的改正還是“內因”起決定作用,而批評者的“外因”隻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對方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還是要靠自己的“良知”。所以,高明的批評者,總是逐漸地“敲醒”對方,啟發他的自我批評。
2.警告式 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錯誤,或者不是正在犯錯誤的現場,我們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批評。可以不指名道姓,用較溫和的語言,隻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說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作用。但是,如果遇到自我意識差,依賴性大,不點不破,不明說不行的人,也可以用嚴肅的態度、較尖銳的語言直接警告他。
3.委婉式 委婉式批評又叫間接式批評,它一般都采用借彼比此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餘地。其特點是含蓄蘊藉,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
4.幽默式 幽默式批評就是在批評過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雙關語、形象的比喻等,緩解批評的緊張情緒,啟發被批評者的思考,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能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氣氛。
幽默式批評,在於啟發、調動被批評對象的積極思考,它以不太刺激的方式點到被批評者的要害之處,含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評方式不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否則,將弄巧成拙。
總之,批評的方法要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達到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的目的。
交際失言
盡管我們不情願,在交際中我們還是常常講錯話。失言就是指那種無意說錯話的語言現象。
俗話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話一旦從口中說出,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聽者就可能把它當成你思想的載體。失言,輕則造成別人的誤會和自己的尷尬,重則引起戰火硝煙,甚至引起人命官司。
交際中如何防止失言呢?
1.從容自若 語言總是受控於大腦神經,當大腦神經過度興奮時,思維就可能會雜亂無章,表現在語言上就是語無倫次,日常生活中這種因緊張而失言的事並不少見。為了防止因緊張而失言,就要進行必要的心理訓練和模擬演習,做到從容自若,處亂不驚。
2.調整思維 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論事,而是換幾個角度,別出心裁,且又不偏離問話的限製。如果隻順從一條思路,隻遵循一種邏輯,陷入單向思維的死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
在實際交際中,對於某一個問題的陳述,即使我們準備了多種思路,也要根據聽眾的實際反應和其他突發情況,及時調整思維的軌跡,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話中肯而又得體。
3.完整準確 語言是個奇妙的東西。同樣的幾個詞按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意義;同樣一個詞用在不同的場合,意義可能截然相反。這一方麵增加了語言的豐富性,另一方麵又給我們的交際帶來某些不利。因此,我們運用語言這個最重要的交際手段時,就應該力求完整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絕不能隨便省略語言成分,特別是那些過渡性、限製性的成分。省略往往會產生歧義,產生歧義就會造成失言。
4.慎用新詞 科學的進步給現代社會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新詞、新概念、新術語不斷湧現,每個人都麵臨著豐富自己的任務。新的語言隻有在多次使用的情況下才能運用自如。但在正式的、較為莊重的場合,我們應該慎用新詞,盡量避免使用那些一知半解的新概念、新術語,以免失言而鬧出笑話。
5.不憑猜測 交際中,有時真實的情況一時難以掌握而我們又非要“表態”不可,如果單憑自己的知識、經驗、感覺,“想當然”地說,就難免出現偏差和失真。我們至少應該選擇一些“模糊語言”,而不要過早地下絕對的結論。自作聰明的人信口雌黃,往往笑話百出。
6.培養習慣 和任何生活習慣一樣,語言習慣也是在日久天長的重複中養成的,隻有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合,注意使用規範的、文明的、富有藝術性的語言,才能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失言雖然不是心靈的過錯,但卻是交際的犯規,隻有加強口才訓練,方能做到不失言或少失言。
交際冷場
冷場,無論對於交談、聚會,還是議事、談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麵。交際中,何時最容易出現冷場呢?
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對交往缺乏內在動力的時候,冷場便出現了。交往的內在動力是需要。在交際活動中,如果當事人一時沒什麼需求的欲望,那麼,會話在這個時候就成了多餘的事,冷場便不可避免。
還有,在交際場上,當相互吸引力不強或存在溝通的心理障礙時,當心境影響相互認識與情感交流時,當情境因素發生作用時,冷場也是常見的。
會話出現冷場,雙方都會感到尷尬。所以,我們對可能出現的冷場,要有一定的預見,並采取措施加以預防。
但是,事情的發展有時會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如果冷場終於無法避免地出現了,那麼,作為主人或會議主持者,作為會話的一方,可以用下麵的方法嚐試著打破冷場:
1.介紹一件事、一個人或一件東西,以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發他們重新開口的興致;
2.提出一個人人(至少是多數人)都感興趣並有可能參與意見、發表看法的問題,以引出新的話題;
3.開個玩笑,活躍一下氣氛,再巧妙地轉入正題;
4.用聊天的方式,同一兩個人談談家常,問問情況,引出眾人關注的話題;
5.故意挑起一場有益的爭論;
6.就地取材,對環境、陳設等發表看法,引起議論。
冷場的出現,往往也與“話題”有關。不希望出現冷場的交談者(或主人、主持者),應當事先作些準備,使自己有一點“庫存話題”,以備不時之需。
比方說,老年人喜歡憶舊,同他們聊聊本地市政的政策、民情的變遷、風俗的演化等;或者,不妨向他們詢問一下其兒女的近況,一般都能撬開老年人的話匣子。
同青年人交談,就得以青年人的興趣、愛好為話題。音樂、影視、旅遊、美容、服飾、休閑等,每每都是他們所津津樂道的。
跟女士談點生活瑣事不會引起反感;同男客過於婆婆媽媽必招致麻煩;企業家不喜歡在休息時多談生產;作家不討厭對自己作品興致勃勃的議論;卓有成就者願意暢談奮鬥的曆程,失敗者則極力回避不走運的往事……總之,打破冷場的話題,應是共同關心、能引起注意、人人可參與意見的話題。
當然,還要注意一個禁忌:如果話題可能使在場者(哪怕隻有一位)窘迫或不快,即使可立即引起眾人議論,也不宜作為打破冷場的話題。否則,就可能出現“一人向隅,舉座不歡”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