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客觀公正 勸架要分清是非,不能無原則地“和稀泥”。不分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以為“一隻碗不響,兩隻碗叮哨”,籠統地對雙方都作批評,這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4.風趣幽默 吵架時,雙方臉紅脖子粗,唇槍舌劍,氣氛緊張。這時,用一兩句風趣幽默的話,就像清涼油、潤滑劑,可以“降溫”和“放鬆”。
5.婉轉批評 人在吵架時火氣特別大,耳中聽不進勸告。因此,勸架時不要糾纏於吵架人的某些過激言詞,要多用委婉的語言,注意不觸及當事人的忌諱。
一般情況下盡量不用激烈尖銳的語句,力求避免火上澆油。當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如吵架雙方的矛盾白熱化、動起武來時,就要高聲斷喝,使當事人清醒,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調解語言
調解語言是指調人員勸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糾紛的雙方,使之消除誤解與糾紛所使用的語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民事、經濟糾紛的數量和種類日漸增多,而且由於普法教育的深入開展,過去勸一勸、壓一壓就可平息糾紛,現在卻不那麼簡單了,這就對調解語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所共知,調解意在向當事人曉以法律,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論是非,促使負有責任的一方明確自己的法律責任;享有權利的一方諒解對方的過錯,在打通思想、提高覺悟、統一認識的基礎上握手言和。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調解人員必須站在公正的立場上,代表公正的法律,不得帶有傾向性,這是調解語言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在具體的民事調解實踐中,要使調解語言順利地為調解對象所接受,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1.言辭懇切,合法合情 既然是調解,那麼調解的雙方均屬於沒有什麼嚴重衝突的人民內部矛盾,應以和平解決為最佳途徑,這就要求調解語言既符合法律規範,又要符合調解對象的特定心理。有時調解語言雖然合理、合法,卻不合“情”。可見,調解語言不可生搬硬套,必須根據調解對象的不同的心理特點,選用不同的調解語言。
2.因人而語,忠言不逆 世人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良藥也裹上了糖衣,變得可口了。既然良藥未必苦口,那麼忠言也未必逆耳,這就取決於說話的方式方法的優劣了。調解人員要抓住了調解對象自尊心理、愛麵子的心理,從維護雙方名譽出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忠言的表達深刻得體,忠言也變得順耳利行了。
3.先表“讚同”,後訴歧異 調解員在進行調解時,由於其特定的身份,往往使調解對象持有緊張、戒備、乃至對立的情緒。要使自己的意見易於被調解對象接受,不妨適當采用“讚同”的方法,即強調談話雙方在某一方麵的“一致性”的方法,如強調共同願望,肯定對方某一點意見的正確等等。
這種尋找“一致性”的方法,有助於打消調解對象的對立心理,平定激動情緒,從而理智地、心平氣和地接受自己的正確意見。這種找共鳴點,先讚同長處,後駁斥短處的調解語言,既然調解對象的委屈、憤怒心理得到了平衡,又使其順其自然地接受了自己的意見,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4.因人製宜,剛柔並用 人們的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的參差不齊,決定了調解語言不能千篇一律。既不能一味強硬,也不可一味軟弱,而應針對調解對象的言行給予有的放矢的駁斥和回擊。
領導語言
領導和部下的談話主要有四種功能。第一,監督功能——籍以獲取管理工作進展的詳情,監督各部門執行領導決定。第二,參與功能——借此研究執行決定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探討和尋找解決辦法,使領導由“視察”地位進入參與地位。第三,指示功能——從中傳遞上級指示或本人決定。第四,悉人功能——由此接觸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的各種心理品質,做到諳人知心。那麼,一個領導人員應如何同他的部下談話呢?
1.要善於激發部下講話的願望 談話是領導和部下的雙邊活動,部下若無講話的願望,談話難免要陷入僵局。因此,領導首先應具有細膩的情感、分寸感,注意說話的態度、方式以至語音、語調,旨在激發部下講話的願望,使談話在感情交流的過程中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務。
2.要善於啟發部下講真情實話 談話所要交流的是反映真實情況的信息。但是,有的部下出於某種動機,談話時弄虛作假,見風使舵;有的則有所顧忌,言不由衷。這都使談話失去意義。為此,領導一定要克服專製、蠻橫的作風,代之以坦率、誠懇、求實的態度,並且盡可能讓對方在談話過程中了解到:自己所感興趣的是真實情況,並不是奉承、文飾的話,消除對方的顧慮或各種迎合心理。
3.要善於抓住主要問題 談話必須突出重點,扼要緊湊。一方麵,領導本人要以身作則,在一般的禮節性問候之後,便迅速轉入正題,闡明問題實質;另一方麵,也要部下養成這種談話習慣。要知道,多言是對信息實質不理解的表現,是談話效率的大敵。
4.要善於表達對談話的情趣和熱情 正因為談話是雙邊活動,一方對另一方的講述予以積極、適當的反饋,能使談話者更津津樂道,從而使談話愈加融洽、深入。因此,領導在聽取部下講述時,應注意自己的態度,充分利用一切手段——表情、姿態、插話和感歎詞等——來表達出自己對部下講的內容的興趣和對這次談話的熱情。
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微微的一笑,讚同的一點頭,充滿熱情的一個“好”,都是對部下談話的最有力的鼓勵。
5.要善於掌握評論的分寸 在聽取部下講述時,領導不應發表評論性意見。若要作評論,應放在談話末尾,並且作為結論性的意見,措詞要有分寸,表達要謹慎,要采取勸告和建議的形式,以易於部下采納接受。
6.要善於克製自己,避免衝動 部下在反映情況時,常會忽然批評、抱怨起某些事情,而這在客觀上又正是在指責領導自己。這時領導者要頭腦冷靜、清醒,不要一時激動,自己也滔滔不絕地講起來,甚至為自己辯解。
7.要善於利用談話中的停頓 部下在講述中出現停頓,有兩種情況,須分別對待。第一種停頓是故意的,它是部下為探測一下領導對他講話的反應、印象,引起領導作出評論而做的。這時,領導有必要給予一般性的插話,以鼓勵他進一步講述。
第二種停頓是思維突然中斷引起的,這時,領導最好采用“反響提問法”來接通原來的思路。其方法就是用提問的形式重複部下剛才講的話。
8.要善於克服最初效應 所謂最初效應就是日常所說的“先入為主”,有的人很注意這種效應,並且也具有“造成某種初次印象”的能力。因此,領導在談話中要持客觀、批判性的態度,時刻警覺,善於把做給人看的東西,從真實情形中區分出來。
9.要善於利用一切談話機會 談話分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形式,前者在工作時間內進行,後者在業餘時間內進行。作為領導,也不應放棄非正式談話機會。在無戒備的心理狀態下,哪怕是片言隻語,有時也會有意外的信息。
公關語言
公關語言藝術性主要體現以下六個方麵:
1.幽默的力量 幽默是一種藝術,你可以用幽默來增進你與他人、組織和公眾之間的關係。它可以使你從令人發窘的問題中或尷尬的時刻裏脫身,它可以化陰暗為光明,化幹戈為玉帛。
據說,王光英飛赴香港創辦光大實業公司時,受到各方重視,一下飛機就有記者找他采訪。一位香港記者發問:“你帶了多少錢來?”王光英一見發問者是位女士,便答道:“對女士不能問歲數,對男士不能問錢數。小姐,你說對嗎?”一句話既回避了問題,又具有幽默感,比之吱吱唔唔,或以“哼哼”、“哈哈”聲來掩飾,不知強了多少倍。
2.豐富的詞彙 公關語言要力求運用描繪性、富有表現力、準確而生動的詞彙,這樣可以激發公眾的熱情,喚起公眾的想象,並得到公眾的信賴。
因此,公關人員必須要掌握大量的詞彙,善於運用同義詞、近義詞轉換,嫻熟運用專業詞、成語、俗語。當然,這要靠平時廣為采擷,適當儲存。到公關活動時,就會源源湧入腦際,信手拈來,脫口而出,增加語言的風采。
3.形象修辭 公關人員還必須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貼切的比喻能啟發別人聯想、想象;精當的設問、反問能造成懸念;氣勢流暢的排比能激發公眾感情的波瀾;適時的反複和強調,能加深他人的印象,產生了很好的效應。
4.變化的句式 為了加強表達效果,還須注意句式的變化。在公關活動中,可用單句,也可用複句;可用陳述句,也可用感歎句;可長短句交錯,也可倒裝、前置。句法參差有致,聽起來就自然和諧。
5.和諧的節奏 抑揚頓挫,高低起伏,能給公眾以美的享受。因此,要注意音量、音質、音色,頻率過高,尖聲刺耳,頓率過低,沉悶欲睡。舒緩徐慢、高亢激奮、停頓間歇、一瀉千裏的公關語言,會牽動公眾思緒,扣擊公眾心弦。
6.真摯的感情 公關語言要做到優美生動,還必須傾注真摯而充沛的感情。俗話說:“隻有心中裝滿了蜜,口中的言語才能甜。”可見,“言由衷出,甜自愛來”。隻有熱愛公關事業,才會有美的公關語言,使人聽後倍感親熱,懷有好感。
曲於受公共關係目的、任務和交際的時間、條件、地點等限製,因此公關語言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1.通俗易懂原則 選用公共關係詞語首先要讓人聽得懂,忌用冷僻、晦澀的詞語,否則會造成溝通、交流的失敗。
明人趙南星寫的《笑讚》裏有則笑話說: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即把柴擔挑到他麵前。秀才問曰:“其價如何?”因“價”字明白,對方說了價錢。秀才又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換之。”賣柴者不知其所雲,便挑擔而去。
笑話中的買賣過程,也可看作是公共關係口語交往過程,因選用詞語不易聽懂,秀才未買到柴。
2.規範典雅原則 通俗易懂並不是要用俚俗鄙褻的詞語,公共關係人員的談吐和語言格調直接影響其所代表的組織的形象,因此,應選用規範典雅的口語。比如,“有空再來看看”就不應是公共關係口語,應該說“有機會的話,歡迎再次光臨”。
3.詞語色彩中性化原則 在公共關係交際中,一般應采用不強調褒貶的中性詞語,以縮短與公眾的心理距離,達到溝通的目的。比如宣傳產品,既不應貶低其他廠家的同類產品,也不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否則會引起公眾的反感。
4.詞語表達恰如其分原則 即把握好遣詞用語的分寸,不要過分。防止使語意走向極端。比如:適度的讚美可使對方產生愉悅的情感,但過分了,隻會適得其反。一位小姐並不太漂亮,如果連聲誇獎:“啊,你真美,是我見到的最美的女子!”這就易使小姐以為是在諷刺她。
5.公共關係廣播語言的原則 公共關係廣播語言是公共關係主體把本組織新近發生的、為內外公眾所普遍關心的事實及時報道給內外公眾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公共關係主體借助於廣播、電視和自辦傳播媒介向內外公眾報道公共關係信息,這樣可以建立和發展與內外公眾的良好關係,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以爭取內外公眾的理解、合作和支持,創造最佳環境,樹立組織自身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由於廣播語言借助於覆蓋麵很廣的傳播媒介,可以使許多聽眾了解、認同公關主體,因而在效用和傳播範圍上來說,是其他語言所不易比擬的。廣播語言如果能達到使公眾注意到傾聽並住了所報道的消息,就會影響公眾的視聽,從而達到公關的預期的效果。
導遊語言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長,旅遊已成為一種熱門的公共事業。這對導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新的要求。要求導遊在服務素質上特別是口才方麵,具備一定的水平,達到一定的檔次。
俗話說:“舞蹈演員靠雙腿,導遊人員靠張嘴。”優秀的導遊之所以口吐蓮花,語驚四座,是因為他們嫻熟地掌握於導遊語言的表達技巧。下麵介紹幾種方法。
1.摹狀法 即用生動具體、形象真切的話語描繪景物,揭示特點的方法。如在遊覽蘇州西洞庭山的石公山時,導遊介紹:“朋友們,我們現在已經身在仙山妙境,請看,我們的背後是蜿蜒蔥翠的山林,麵前是無邊無垠的太湖。青山繞著湖水,湖水托著青山。山石伸進了湖麵,湖麵‘咬’進了山石。頭上有山,腳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島中有島,湖中有湖;山如青龍伏水,水似碧海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