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而且對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而《孫子兵法》一書自問世以來,就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封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曆代軍事家、政治家甚至是醫學家無不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其自身的實踐。
進入近代以後,《孫子兵法》則奇跡般的成為了商人們的經營“聖經”。
1.孫子其人
孫子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原名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人,其出生年代據推算在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540年之間。
孫武的祖籍是春秋時一個小國陳國,位置大概在現今的河南與安徽的交界處。孫武七世先祖陳完本是該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由於宮廷內發生內訌,陳完怕禍及自身,逃難到齊國。其時齊國由桓公當政,封陳完為工正,即掌管齊國手工業生產的官職。這時的陳完改姓田,原因是當時陳與田音同義通。及至田完的四世孫無宇時,生有二子,一為恒,二為書。田書被當時齊國君主齊景公派往討伐齊國的鄰國莒國,立有戰功,被王室賜姓孫,食采於樂安(一說今山東省惠民縣)。自此開始,孫氏一家成了軍事世家。
孫武的父親叫孫憑,孫憑是孫書的兒子。其時,由於齊國發生內亂,他為避禍亂而率全家逃難到了南方的吳國。這時的孫武雖隻有20餘歲,但鑽研兵法頗有成就。他藏形而不露,過著亦耕亦讀的田園生活。
中國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族聯盟首領舜,據傳是陳國人的祖先,孫武因此也被視為是舜的後裔。《吳越春秋》裏記載,孫武發怒時,“兩目忽張,聲如駭虎,發上衝冠,項旁絕纓”。可見其雙眼有神、聲音洪亮、體魄健壯、滿頭烏黑硬發,是一位標準的豪俠之仕。他的性格內向、耿直,語言明快,思想深刻。
孫武在吳國期間,發生了一件對他的命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的事情,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吳宮教戰。
原來,當孫武到吳國後,被楚國亡臣伍子胥發現,相談之下,引為知己;後又由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闔閭對孫武的兵法極為賞識,當即派180名宮女,以作練兵示範。孫武嚴於軍令,當著吳王的麵,斬掉兩名不服從軍紀的隊長,而這二人正是吳王愛姬。吳王雖萬分婉惜,但在伍子胥一再勸導下,確認孫武是一位既能運籌帷幄,又可決勝千裏的安邦定國的奇才,於是封孫武為上將軍,令他日夜練兵,為爭霸諸候而做準備,而吳國爭霸的第一個敵人就是當時強大的楚國。
幾年後,吳國正式向楚國開戰,並以孫武和伍子胥為統帥。孫武利用楚國內憂外患的時機,聯合唐、蔡兩國軍隊,與伍子胥一起,率水師溯河西上,中途突然決定改變沿淮水進軍路線,在今河南潢川淮河的一個彎曲部位舍舟登陸,迅即通過大別山與桐柏之間的黃峴關、武勝關、平靖關三道關口,直插楚國要害部位。楚軍被迫倉促應戰,經過前哨戰和柏舉決戰,楚軍大敗而逃。孫武率軍乘勝追擊,11天行軍700裏,五戰五捷,占領楚國都城郢,楚昭王棄城南逃,吳軍則聲威大振。這次戰役中,吳軍以3萬人對楚軍20萬,出征千裏之外,竟取得輝煌戰績,令人不勝感歎。戰國時期軍事家尉繚子讚賞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可見對孫武用兵之神推崇備至。而近人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也把柏舉戰役稱作“東周時期第一大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