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戰爭結束後,吳國的霸業在繼任者夫差的手下已初具規模,而這時的孫武卻看穿了其剛愎自用、暴戾殘仁的本質。明智的選擇了退隱山林,終老其身。
2.《孫子兵法》的思想與智慧
《孫子兵法》是我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書,自誕生一來就一直為曆代政治家、軍事家、商人、學者奉為至寶。該書對中國曆代軍事家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
《孫子兵法》共13篇,約6000餘字,但言簡意賅,回味無窮,正可謂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它從“始計”開始,到“用間”結束,把用兵中的各個側麵、各個環節都論述得細密而周全。特別是由於它使用“舍事而言理”的敘述方式,將戰爭中的計與戰、力與智、利與害、全與破、迂與直、數與勝等等的相互衝突又相互連結的辯證關係,分析得鞭辟入裏,更顯示出它特有的哲理之光。
如孫武最著名的論斷:“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孫武認為,戰爭有客觀的法則,這些法則可以被人認識,因此,戰爭雙方的勝負也可以預知。這些法則究竟是借助於哪些條件而起作用呢?他提出道、天、地、將、法五條。一是決策時必須使老百姓和他的意願一致,“令民與上同意”(“道”);二是有利的天候氣象條件(“天”);三是便於作戰的地形地貌和有利的地理位置(“地”);四是有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將”);五是有良好的軍事紀律及充分的後勤供應(“法”)。假若這五方麵都勝過對方,便可以興兵作戰,有取勝把握:假如其中一項或兩項不合乎要求,又沒有相應的補償辦法,便不應發兵,即使發兵也難以取勝。
當然,以上這幾點並不是製勝的全部。在孫子看來,全麵地了解敵我雙方情況,隻是提供了戰爭中取勝的必要條件,尚不是充分條件。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還須對了解來的實際情況,進行“察”(考察、研究)、“算”(計算、謀劃),形成具體的戰略、戰術,然後在行動中力求創造出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再設法戰勝對方,也就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裏的“察”和“算”都要有上乘的思維方式輔助進行,也就是運用辯證思維。
孫武還提出:“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這裏說的生,意思就是出現、發生或轉化。這種轉化就像在自然界裏“四時無常勝,五行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一樣的道理。孫武這種把考察對象看成活生生的、運動變化的、相互聯結而又彼此對立的東西的觀點,體現了科學的辯證思維。
既然戰爭是變化萬端,難以把握,那麼,從事戰爭的人,無論國君或將帥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善於將變與不變巧妙結合起來,方能取勝對方。孫武說:“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可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嚐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他把變與不變的落腳點歸到奇正(正是正規,奇指奇變),認為兩者可相機使用或交替運用。(孫子兵法》在談到戰爭指揮者要把戰爭原則靈活運用時又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其書,不僅有明顯的哲學思辨的特色,而且有深邃博大的文化意識內涵,即中國古人特有的人文睿智,這當中包括謀略、係統方法及心理分析等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