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東方謀略聖經——孫子和他的《孫子兵法》(1)(3 / 3)

謀略是什麼?簡言之就是智謀與方略,由於在戰爭行為裏,參戰雙方往往在限定的時間與地域,傾其所有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進行全方位的生死較量,因此將它當成謀略學最初的發源地也在情理之中。《孫子兵法》作為一本最上乘的軍事哲學著作,它所提供的謀略內容也必然成為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書中說的“兵者詭道”、“多算勝”、“上兵伐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乃至“齊勇若一”、“吳越同舟”、“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更成為名傳千古、家喻戶曉的名言粹語,為古今中外之千萬人所傳誦。

係統方法則是《孫子兵法》裏以樸素形態出現的一種相當重要的方法。例如,在《計篇》裏,孫武提出軍事係統裏五種相關要素是道、天、地、將、法:在《形篇》裏分析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與潛力究竟有多大時,又提出了度、量、數、稱、勝五個關節;在分析到一位將領應具備哪些基本素質時,又舉出智、信、仁、勇、嚴五項;當分析間諜的類型時,還提出其包括因間(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類;在(地形篇)與《九變篇》裏則又分別提出了兵有六敗、將有五危,即用兵不當,有六種情況要失敗,主將不力,有五種情況很危險。所有這些,都表現了孫武在分析戰爭問題時,極善於從其各個側麵進行係統分析或整體分析,並通過對這些相關要素的分析與估算,去推斷戰爭的未來與結局。

除了謀略內容與係統方法的使用以外,《孫子兵法》裏心理分析也很突出。也就是說孫武著重於研究某一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或處在一定的特殊境遇時,其心理活動的內容及心理態勢變化的規律。

比如,書中分析到:君有三患,一是不了解軍隊該前進還是該後退而貿然做出決定:二是不熟悉軍隊的正確管理而盲目幹涉下屬的行軍部署事務;三是不懂得謀略而給部下亂出主意。這三種禍患都是由於君主自以為身處高位便全智全能,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心理態勢,須時刻加以防範。

孫武又分析說,作為主將也有一些性格上的弱點很危險,如過分地自信、懦弱及優柔寡斷,特別是當將帥和士卒心理態勢不統一時往往招致戰爭的失敗。他舉例說:有的部隊裏士卒強悍而將領懦弱,上級難以對部下統帥約束,致使軍政廢馳而失敗,叫做“馳”;又有些隊伍裏,主將極有謀略且有主見,但命令下達後,部下卻不理解主將意圖,不服從指揮,埋怨之餘又自行出戰,叫做“崩”。諸如此類,都告訴人們:做一名主帥,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態勢,那麼就難以成為合格將領,更不必說去統兵禦敵了。

3.享譽世界的東方聖典

《孫子兵法》成書後,先是在國內廣為流傳,據《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事實上,《戰國策》、《尉繚子》、《呂氏春秋》、《荀子》、《淮南子》等書裏,對《孫子兵法》也多有征引。三國時的諸葛亮曾盛讚孫子的高超計謀:“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這裏的孫即就指的是孫子,吳指吳起,孫子排在第一。而曹操本人在為《孫子兵法》作注時,也有不同凡響的見解,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這表明孫子的許多論斷已深入到曹操軍事生涯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