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孫子兵法》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自公元8世紀時(中國唐代),該書被日本在中國的一位留學生吉備真備帶回日本後,這部兵書便越出國界。公元15世紀中期,《孫子兵法》傳到朝鮮(李成桂王朝)。公元17世紀時,孫子學幾乎成為日本的顯學,以後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研究《孫子兵法》的成果問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出版有關《孫子兵法》的專著多達100種以上,而且僅傳到我國的就有50餘部。代表作如山鹿素行的《孫子諺義》,著名武將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孫子的旗幟》。《孫子兵法》西漸,以法國為最早。1772年,一位名叫阿米奧的神甫把《孫子兵法》帶回法國,在巴黎有了第一個法譯本。此書受到拿破侖的青睞,他特別賞識書中說的“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並在率軍作戰中信賞信罰,破格提升許多有膽識之士,滿足下屬的功名心態。1860年《孫子兵法》有了俄譯本。緊接著,德、意、捷越、希伯來、羅馬尼亞等各種文本相繼問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孫子兵法》不脛而走,許多國家的著名軍事家與傑出的學者都越來越推崇其謀略學的價值。俄國著名學者E?A拉津教授說:“孫子在古代中國軍事理論思想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之大,相當於古代世界的亞裏士多德在許多領域發展的知識”。英國功勳卓著的軍事家、元帥蒙哥馬利也說:“世界上所有的軍事學院應把《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程。”與此同時,翻譯和出版有關《孫子兵法》的著作也紛至遝來。繼美國退休準將格裏菲斯的《孫子》新譯本問世之後,接連推出的有阿多俊介的《孫子之新研究》、左藤堅司的《孫子思想史的研究》等。有學者統計,從20世紀起,僅西方世界便出現過《孫子兵法》的7種英譯本。又據統計,到1992年12月底為止,全球出版的《孫子兵法》已有29種文字的版本,其中國內6種,國外23種,甚至包括坦桑尼亞的斯瓦希利語和印度的泰米爾語等稀有語種。《孫子兵法》在傳播過程中還有一個特點也應看到,它雖說是一部兵書,但由於其思想深刻、涵蓋麵廣,已獲得普遍認同,其影響所至,遠遠超出軍事,變成指導經濟、政治、文化、外交、體育乃至人生等各個方麵的不朽經典。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學者波拉克說得對;孫子和孔子一樣有永恒的智慧,這種智慧屬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壟斷。
《孫子兵法》在全世界流傳之廣,影響之深,享譽之高,由此不難想見。
4.百家皆尊的製勝秘訣
《孫子兵法》是中國第一次文化大發展鼎盛時期的產物,它既融合了儒、墨、道、法等各種思想流派的精華,也吸收了醫、商、農、工等各行各業的根本規律,因而得以從多方麵、多層次係統的揭示出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由於融彙百家,兼取眾長,《孫子兵法》所闡述的往往高度抽象,高度概括,不僅適用於軍事領域,而且適用於為人處世生產經營、養身治病、文教體育等各個領域,被各家共尊為競爭的製勝秘訣。日本的會田雄次先生說得好,“《孫子》是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人類生存的競爭社會之本質的兵書。《孫子》所闡述的戰略、戰術,是以從深刻洞察人類心理而獲取的智慧為基礎的。因此,《孫子》的學說,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所競爭的方方麵麵,是可以超越時代而加以應用的。”(《廉潔可辱——孫子之人際學的心理學》)這番評價並沒有將《孫子兵法》的用途誇大,當今風行於世界的“孫子熱”證明,衷情於《孫子兵法》的絕非隻限於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企業家、商業家、醫學家、體育家等等也對之垂青已久,並且在各自的領域實踐和發展了孫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