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將”聽吾計則必勝——從孫子謀略看曆代政治智慧(2)(3 / 3)

這種唯物辨證的矛盾論觀點與孫子所主張的“雜於厲害”不謀而合,唯物辯證法中的矛盾觀點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而且一定階段還可以相互轉化。孫子說“雜於利害”,也同樣是強調智者之慮應兼顧利弊兩方麵。而事實也確實證明了它們的正確性。

當年我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從短期、從表麵上來看,好像是外商賺了錢,我們吃了虧,實際上,是我們借外國人發展了自己,尤其是先進科技與管理經驗是最寶貴的“經驗”。有了改革開放,才會有今天的中國,也證明了鄧小平這位智者當年“雜於利害”所作出決策的正確。

8.“閑棋冷子”往往最能發揮作用

【原文】“故惟明君賢相,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攻。”

【大意】所以,英明的君主,賢能的相帥能用具有高超智慧的人作間諜,就一定能成就大業。

“上智為間”雖然聽起來不是太順耳,但是它卻能在不費己方一兵一族的情況下,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還可以了解敵方情況,製定己方對策。甚至可以使敵方不攻自破,堪稱上上之策。其在政治中的運用尤為曆代政治高手所青睞。

熊向暉原名熊彙荃,祖籍安徽鳳陽。1935年熊向暉16歲時,就考入北京清華大學,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幾個月後,他秘密加入共產黨。

中日凇滬會戰後,在陝西的國民黨軍閥胡宗南急於招兵買馬,招賢納士。雖然當時國共合作的形勢還算好,但周恩來料定將來蔣介石和胡宗南會掉轉槍口重新指向共產黨,於是他決定提前做好準備,便萌發了一個派自己人打入敵方的念頭。在他看來,目前此人可能是“閑棋冷子”,但或許有一天會成為“忙棋熱子”。

經過比較權衡後,熊向暉最後被選中。幾經“考驗”,熊向暉終於成為胡宗南最信賴的人。

果然不出周恩來預料,1938年,胡宗南徹底倒向蔣介石,配合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蔣介石出於“報答”,提升胡宗南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而這時周恩來早已布置好的“閑棋冷子”熊向暉開始活動了。

熊向暉獲取到的第一份情報是胡宗南為進攻陝北地區而作的戰略部署,3個月後熊向暉又截獲蔣介石給胡宗南發來的“閃電進攻延安”的電報,並將這份重要情報轉給了中共中央。

當時延安的毛澤東、周恩來收到情報時,胡宗南部所有將要參戰部隊的軍、師、旅長等都還不知道,因為胡宗南要求絕對保密,他要等部隊全部拉往集結地時再下達作戰命令。

不久,由於蔣介石獲悉美軍駐延安軍事觀察組尚待撤離,因此,他密電胡宗南行動推遲3天,熊向暉又將這一情況通知了延安。

正是這幾份情報,使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完好無損,使胡宗南偷襲延安的計劃全部落空,這使胡宗南目瞪口呆。

1947年5月20日,熊向暉離開了曾提拔、重用、信任他的胡宗南而去了美國。

胡宗南慘遭失敗,更加懷疑自己的部隊裏有共產黨的情報人員。他曾經懷疑手下的一個軍官有“問題”,一直不重用他,此人後來隨國民黨去了台灣。多年以後,他重返祖國大陸見到熊向暉後開玩笑地說:“你忠於共產黨,胡送你赴美讀書,我忠於國民黨,胡卻說我是共產黨。”

1949年11月,熊向暉接到周恩來的邀請,來到中南海勤政殿。當他走進勤政殿時,看到張治中、邵力子、劉斐等國民黨“元老”也在裏麵。這些人見熊向暉走進來,親切地問:“這不是熊老弟嗎,你也起義?”熊向暉笑著作了解釋。

頓時,熊向暉看到的是一雙雙瞪大的眼睛。

張治中接口說:“我早知道蔣介石在軍事上、政治上都遠遠不是共產黨的對手,今天才知道,在情報上他也遠遠不是共產黨的對手。”

大家不由哈哈大笑起來。

以此看來,如果說戰爭是力量的較量,那麼政治上就應該是首腦們謀略與智慧的較量,周恩來預見國民黨會和共產黨“翻臉”,便搶先一步,安插了一個棋子在胡宗南身邊,毛澤東後來評價說:“熊向暉的作用抵幾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