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尼赫魯去世,拉爾?夏斯特裏接替了尼赫魯的總理一職。夏斯特裏出於對尼赫魯的感激,邀請英·甘地出任外交部長,英·甘地以經驗不足為借口,隻選擇了宣傳和廣播部長一職,英·甘地在任職期間,成功地協助夏斯特裏平息了南印度語言騷亂,在印巴衝突中維係了印度民心。
1970年1月11日,夏斯特裏因心力衰竭在塔什幹去世,印度政壇上又一次出現了“權力真空”。誰來當總理?全印度的人民都在考慮這個問題,而位居上層的政客們則都躍躍欲試。
老資格的德賽早在尼赫魯去世時就垂涎於總理一職,但不幸敗在夏斯特裏的手下。如今夏斯特裏死了,德賽認為非他莫屬,因此,最先站出來要繼任總理。已宣誓就任代總理的南達也非等閑之輩,他曾在兩屆政府中任內政部長,僅排在總理的後麵,而且,尼赫魯逝世後他代任總理,夏斯特裏死後他又代任總理,南達再也不願意把這個“代”字戴在自己的頭頂了。
德賽與南達互不相讓,鬧成一團。英·甘地早就覬覦總理一職,但麵對咄咄逼人的德賽和南達,她知道眼下自己還不是他們的對手,於是,她退到一邊,靜觀兩人的爭鬥。
德賽與南達相互攻訐和自吹自擂了整整五天,雙方鬥成平手,這使各個利益集團感到為難。這時候,擔任國大黨主席的卡馬拉季說話了,他說:“為什麼不考慮一下英·甘地呢?她是尼赫魯的女兒,全印度都知道她,而且她沒有什麼不好的感覺,盡管她年輕一些,但這也許會是一個優點,”卡馬拉季的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
而此時的英·甘地清楚地看到德賽與南達已經兩敗俱傷,她覺得時機已到,立刻宣布參加總理的角逐。南達首先被擊敗了。
1月19日,英·甘地又以355票對169票的優勢擊敗了德賽。
1月24日,這個在7歲時就想成為印度的“貞德”的女人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她在這個寶座上,一直工作了17年。
英·甘地的勝利就是勝在她很好的把握住了彼方是“再而衰,三而竭”,而己方則氣勢正盛的時機。當然,還需要在這個時候出現一位“伯樂”,或是“東風”,順勢使她加入競爭。
7.雜於利害,政治家的雙重眼光
【原文】“是故智者之屢,必雜於厲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大意】所以,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必會兼顧到利與害兩個方麵。在不利的情況下看到有利,事情可順利進行;在有利時看到不利,禍患才可以預先排除。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對外開放之初,就決定吸引外資,辦“三資企業”,讓外國人來中國辦工廠,並且在許多方麵給予優惠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來投資者。
對於這種政策,許多人想不通,怕吃虧,倒不是怕自己得不到好處,而是怕人家把好處拿走了。
允許個體經濟、私人企業存在和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些人雖然也有點眼紅,但畢竟不是對外國人,但讓外國人把錢賺去,他們就想不通。特別是聯想到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近百年屈辱悲痛史中犯下的種種罪惡,就更想不通了。
鄧小平察微知著,多次開導國人:投資不賺一點錢,那誰願意來?商品經濟的原則是自願互利,外商得了好處不要緊,關鍵是看對自己是否有利,利大利小。多吸引外資,外方自然得益,但最後必然還是我們自己得益多。
通過“三資企業”吸引外資,解決了國家建設急需的資金問題,這種解決辦法比借債合算,借債是要還的,還要加上利息。合夥做生意,不花本錢,不欠債,還可以賺回一點,何樂而不為呢?
外商雖然賺走了錢,但我們並沒有吃虧。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本身就有一部分歸我們所有,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加起來,合資經營的實際收益,大半是我們拿回來了。就是外商獨資企業,國家也要拿回稅收,工人也要拿回工資,也不虧。
從外商那裏,我們學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專業人才。這是一樁不用交學費就可以學到東西的買賣,怎麼劃不來?
在與外商合作期間,我們了解到外麵的信息,熟悉了世界行情,為我們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做了準備。
外國人用他們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把我們的錢賺走了,從這點上說,我們確實吃了虧,吃了貧窮落後的虧,但從長遠利益來看,這點小虧是為了今後的不吃大虧,以力爭上遊,實際上利是大於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