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將”聽吾計則必勝——從孫子謀略看曆代政治智慧(2)(1 / 3)

與此同時,中朝方在每次會談前,根據我方與彼方的情況,對談判的各種條件進行認真研究,對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周密準備並想好相應的對策。在會談過程中,盡量讓對方先提出提案,摸清對方的企圖及底牌後,再提出自己的主張,從而使自己始終處於主動有利的談判地位。這有效地對付了美方的漫天要價,可應付會場千變萬化的情況,在談判中抓住敵人破綻,提出合理的主張,從而使談判最終成功。

這次談判,促使美國放棄了“海空補償”和索取開城的企圖,並在戰俘問題上讓步,最終在“曆史上第一個沒有獲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可見板門店談判中朝方知己知彼,成功運用談判策略,具有巨大的威力。

這次交鋒中,深知美方意圖與用心的中朝代表們,用他們的智慧針對美方的提案提出意見,進行反攻,贏得了這第二戰場的談判勝利。而其取勝的關鍵就在於“知彼”二字。

5.善戰者,敵人而不敵於人

【原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大意】凡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主動,後到達戰地而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

《兵經百字》中說“共有先天,有先機有先手,有先聲……先為最,先天之用尤為最”。這裏的“先”就是《孫子兵法》中所說的“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關鍵。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頻繁向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發出三份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討戰後的國家大事。

蔣介石的此舉並非真正為了實現“和平”,而是欲調動我方首腦,使我方陷於被動挨打之境。具體則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抗戰勝利後,國內的輿論都反對內戰,渴求和平;第二,蔣介石的主力部隊都聚集在重慶、四川等地,要把部隊開上“前線”,還需要時間;第三,蔣介石認為毛澤東不敢到重慶去,也不可能去,這樣,蔣介石就會把內戰的責任全推到中國共產黨人的身上,使中國共產黨人處於被動地位,而他則可以堂而皇之地胡作非為。這明顯是一次“鴻門宴”

對於蔣介石的“邀請”,中國共產黨內的許多高級領導也都顧慮重重,蔣介石一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反臉不認人,最不講信義,萬一把毛澤東“扣”在重慶怎麼辦?國內的許多著名民主人士也認為蔣介石是在搞陰謀,毛澤東不可能去重慶談判。

但毛澤東不愧是位指點江山、氣概山河的大英雄,他縱覽天下大勢,權衡利弊,知己知彼,毅然回電蔣介石:同意赴重慶談判。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時30分,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在國民黨政府的代表張治中和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自延安飛抵重慶。在談判期間,毛澤東以大無畏的無產階級政治家的胸懷和氣魄大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誌氣,給予了蔣介石獨裁政權以沉重的打擊,贏得了全國各民主黨派的尊敬和信任,贏得了全國的人心,取得了主動權。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於10月10日在重慶簽定。協議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基礎上,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

10月11日,毛澤東安全返回延安。

沒過多久,蔣介石撕毀“協議”,挑起全麵內戰,向中國共產黨控製的“解放區”發起全麵進攻。蔣介石的倒行逆施使全國人民認清了他反動的嘴臉,加速了蔣家王朝的滅亡。

毛澤東在關鍵時刻赴重慶談判,不僅打擊了國民黨蔣介石的氣焰,鼓舞了我軍的氣勢,更重要的是由此舉占盡了“先天”之道。我黨我軍在全國人民乃全世界人民麵前表示出了和平的誠意,贏得了信任,也由此得到了整個中國。

6.避其鋒銳,擊其“軟”肋

【原文】“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此治氣者也。”

【大意】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初來時的銳氣,等到敵人疲憊怠惰時再去攻打他,這才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孫子所謂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關鍵是掌握“避”、“擊”的時間。在避的時間內養精蓄銳,在擊的時候,把握時機,一鼓作氣!

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女兒,還在7歲時,她讀到一篇有關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的故事,就立誌要做印度的“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