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將”聽吾計則必勝——從孫子謀略看曆代政治智慧(1)(1 / 3)

《孫子兵法》博大精深的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政治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時的曹操曾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青年毛澤東最喜歡的書籍之一也是《孫子兵法》,不僅在軍事上將其運用的出神入化,政治上也是受益非淺。

《孫子兵法》的政治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1.五“德”兼備,化敵為友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大意】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麵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來取得對戰爭的認識。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理;四是將領;五是法製。

孫子認為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所以戰爭的決策者一定要明確“五事”與“七計”。這就要求將領本身一方麵洞察雙方形勢,一方麵要具備智、信、仁、勇、嚴五德。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運開始衰退,邊疆少數民族蠢蠢欲動,意圖渾水摸魚,在唐王朝這個“病老虎”身上搶得些利益。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吐蕃糾集回紇等其他民族共二十多萬人氣勢洶洶地殺人大震關,一度攻入京都長安。唐代宗命長子李適為元帥駐守關內,命老將郭子儀為副元帥,率兵赴鹹陽抵禦。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與回紇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勇敢善戰,身先士卒,回紇十分欽佩,都稱他為“郭公”。郭子儀決定利用這種關係拆散回紇與吐蕃的聯盟,把回紇拉到自己這邊,共同對付吐蕃。為此,郭子儀派部將李光瓚去拜訪回紇頭領藥葛羅。藥葛羅得知郭子儀來了,大為驚異,因為他在出兵前就聽說郭子儀和唐代宗已經死了,於是提出要見見郭子儀。

李光瓚回到唐營,將藥葛羅的話轉告給郭子儀,郭子儀立即決定到回紇軍營去親自跟藥葛羅“敘敘舊”。郭子儀的兒子和眾將領紛紛勸說郭子儀不能去冒險,又說:“即使去,最少也要帶五百精兵作護衛,以防萬一。”郭子儀笑道:“以我們現在的兵力,絕不是吐蕃和回紇的對手;如果能說服回紇退兵,或者說服回紇與我們結盟,那就能打敗吐蕃。冒這個險,我看值得!”說罷,隻帶領幾名騎兵向回紇軍營進發,同時派人先去回紇軍營報信。

聽說郭子儀來了,藥葛羅及回紇將領都大驚失色。藥葛羅惟恐有詐,命令擺開陣勢,他本人彎弓搭箭立於陣前,時刻準備開戰。郭子儀遠遠望見,索性脫下盔甲,將槍、劍放在地上,獨自打馬走上前。藥葛羅見來者果然是郭子儀,立即召喚眾將跪迎郭子儀人營。郭子儀見狀,慌忙下馬,將藥葛羅及眾將攙起,攜手進入軍營。

郭子儀先對藥葛羅說道:“回紇曾為大唐平定安史之亂出過不少力,唐王也待回紇不薄,這一次為什麼反要來攻打大唐呢?”藥葛羅羞愧地說:“郭公在上,我們回紇人不說假話,這一次出兵實在是被大唐叛將仆固懷恩騙來的。仆固懷恩說郭公和代宗都已不在人世,如今郭公就在眼前,我們馬上退兵!”

郭子儀說:“我們大唐兵多將廣,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叛亂都能被平定下去,吐蕃與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裏會是大唐的對手!如果回紇能與大唐聯手,共同打敗吐蕃,代宗皇帝一定會感謝你們的。”

藥葛羅動情地說:“我們回紇聽郭公的!就這麼辦!”說罷,命令士兵取酒來,要與郭子儀盟誓,郭子儀連連拱手致謝。

回紇人向來一諾千金,盟誓之後,立即調兵遣將,向吐蕃發起攻擊,郭子儀也傾全軍精銳同時向吐蕃發起進攻。吐蕃大敗,損兵折將數萬,倉皇逃命而去。

由此看來,郭子儀稱得上是“智、信、仁、勇、嚴”五德兼備,未費一刀一槍,將“勁敵”回紇“轉化”為朋友,又借助回紇人的力量打敗了吐蕃,捍衛了大唐的疆域。

在這場戰爭中,郭子儀正是憑借他自身無與倫比的勇氣和膽識,先發製人,使回紇人折服,又動用他高超的智慧,憑借他對於回紇和我方力量的熟悉,進行對比,再對回紇人曉以利害,又以寬大的胸懷來接納對方,因此,化敵為友是必然的。“五德兼備”也使得郭子儀名垂千古。

2.政者,詭道也

【原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大意】要在敵人毫無準備的狀態下實施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是將帥取勝的奧妙所在,是不能事先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