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從孫子上麵的這句話中可以說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攻其無意,出其不必堪稱詭道的精華所在。事實上,政治又何嚐不是如此。權力與“詭道”的結合,無往不利。兵法中“十二種詭道”如果換一種角度用在政治上,一樣能“出其不意”,而且還十分恰當。
韓複榘原是馮玉祥的部下,因為叛馮投蔣有功被蔣介石委任為山東省主席。經過七年的苦心經營,韓複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成為山東省的“土皇帝”。
雖然韓複榘投靠了蔣介石,但他對蔣介石並不相信,1936年西安事變,韓複榘對張學良大加讚頌,蔣介石因此對其是恨之入骨。抗戰爆發後,山東省地處前線,蔣介石命令韓複榘死守山東,韓複榘目睹蔣介石連戰連敗,上海、南京也落入日本人手中,便放棄山東,把部隊開到了河南。日軍不戰就占據了華北大片土地,國民黨的雜牌軍爭先恐後向南潰逃。為了控製住分崩離析的局麵,蔣介石決定借韓複榘的人頭來震懾北方各路軍閥。於是他召開“開封會議”,以此誘殺韓複榘。
韓複榘接到赴開封開會的通知後,也曾猶豫,但潛伏在韓複榘身邊並騙得韓的信任的南京特務“青天鑒”極力攛掇他去,並說:“主席剛才還說昨晚夢見騎一匹快馬向西飛跑,開封就在西邊。主席此去,定是洪福齊天!”
1938年1月11日下午,韓複榘帶隨從乘汽車到達會場,見會場門口貼有一張告示:“參加會議的將領請在此下車。”韓複榘不加思索就下了車。到了第二道門口,左邊的房門貼著“隨員接待處”,韓複榘將三名士兵留在了那裏。再向前走,到了“副官處”,門口又有一張通知:“奉委座諭:今日高級軍事會議,為慎重起見,所有與會將領,不可攜帶武器進入會議廳,應將隨身自衛武器暫交副官處保管,給予臨時收據,俟會議完畢後,憑收據取回。”韓複榘見同行的將領紛紛交出手槍,他仍未起疑心,把兩隻手槍交給了“副官處”。
其實,這一切都是蔣介石精心安排的。
會議開始後,蔣介石慷慨陳詞:“……我們軍隊中的個別人,不是與中央合力抗日,而是同日寇勾勾搭搭,同其他有野心的派別密謀反對中央,現在濟南丟失了,泰安也丟了,你還要往哪裏退?”
韓複榘見蔣介石把矛頭對準他,反唇相譏說:“山東丟失是我的責任,南京丟失,該由誰負責?”
蔣介石惱羞成怒道:“韓複榘,你對抗中央!”
蔣介石的親信劉峙急忙上前勸解:“向方(韓的字),怎麼能跟委員長頂撞?先消消火,出去休息一下。”邊說邊把韓推出會場。
韓複榘明知劉峙是蔣介石的親信,但卻未加防範,還以為劉峙是要送自己去休息,便跟隨劉峙上了汽車。韓複榘剛剛坐下,兩隻手槍即頂在他的腦門上——這也是蔣介石精心安排的。
1月24日晚7時,蔣介石下令把韓複榘槍斃,同時中央通訊社發了一條電訊,韓複榘“即於本月24日執行槍決,特將判決書摘錄如下……”
土皇帝、大軍閥韓複榘就這樣死去了。
蔣介石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手段使複榘丟了性命。韓複榘是當時“馳騁”多年的大軍閥,不會不知道《孫子兵法》中早已有雲:“詭道也”。可依然丟掉了性命,其原因就是在於他沒有弄明白“政者,亦詭道也”的道理。
3.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
【原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大意】不經交戰而能使敵人屈服,這樣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當然,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是無所作為,束手而待,這裏的“不戰”不是指束手而待,而是指相應地采取一些“非戰”的積極手段,這種手段包括心理壓力、謀略等,聯姻式的外交手段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這一謀略在中國古代經常被應用,而在西方國家也不少見。
中古歐洲,戰亂連年,許多國家的強大興盛都是以戰爭為手段的,但有一個王室卻例外,它利用非戰爭手段而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成為歐洲中古時期顯赫的皇室,真正達到了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原來隻是個擁有瑞士、亞爾薩斯一小部分領土的小王國。1273年,實力雄厚的德意誌諸侯推舉哈布斯堡的魯道夫一世為皇帝,本意就是因為弱小的魯道夫較易控製。